吴惠林:储蓄是美德

日前,英杰华集团公布全球消费者储蓄态度研究报告,约8成4的台湾民众宁愿储蓄不花钱,比率连续3年高居全球之冠;排名第2的香港,储蓄比率为65%,中国受访者则是倾向及时享乐,仅有12%有储蓄意愿。

这项调查的公布日正好是台湾行政院通过消费券特别预算案的日子,两相对比特别值得梳理。因为消费券发放旨在刺激台湾人民消费,但该项调查却突显台湾人民的消费意愿缺缺,能否借消费券的发放提振消费,颇耐人寻味。

据该项调查,多数台湾民众之所以储蓄意愿高,是为了应付未知的环境,少数是为了医疗与退休支出,这样的反应显示出台湾人民对于未来有着极大的惶恐,于是必须预作准备。不过,台湾人民并非担心医疗支出和退休生活无保障,究竟还有什么样的顾虑,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

我们知道,如果未来的一切开支都有人确切的帮忙准备妥当,一个人是不需要自己储蓄的,而实施社会主义或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就是如此作为。不过,构想的确很好,但实施这类制度的社会却往往落得无以为继的民穷财尽窘境,还是不得不进行改革。毕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而现代人终究倾向“利己”,甚至于走入“自私自利”了!而类似国民年金、退休基金的社会安全制度应算是一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强迫储蓄”,虽与个人“自愿性”储蓄存在“资源使用效率”的差别,却仍突显出人生“必须储蓄”这个真理。

人生终究以“消费”为最终目的,但人不只活在当下,还有无数的明天要活,不只这辈子,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或者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而且总希望“明天会更好”。因此,不只是“储蓄为明天”或“储蓄是明天的消费”,而且期待“今天的储蓄能产出更多的东西以待明天消费”。而将“今天的储蓄转成机器、设备、厂房等明天的投资”,就是一种好的方式,这样子的过程也就是“经济成长”的具体表现,难怪会有“储蓄是美德”的说法。

上文的分析无非是说,人要储蓄,但不是没有消费,更不是反对消费,而是不要将资源都在今天消费掉,否则就“没有明天”、只“活在当下”而已。怪不得提倡“消费至上”的经济大师凯因斯会有“长期我们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的名言,原来他早已警告人类,使用他提出的“创造有效需求”政策,是“没有明天”或“人生是极短暂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呀!

马政府迄今大致上采用凯因斯“刺激消费”做法,也告诉我们节约储蓄是不对的,是否要带领台湾人民“活在当下”而已呢?

所幸台湾人民是很理性的,不但一直以来都有高度储蓄意愿,而且也还维持着30%左右的储蓄率,可见台湾人民并没有太受享乐主义的污染,仍然存有根深柢固的“永续发展”理念,不但值得肯定,也相对不怕不景气或通货紧缩的来到,反而会有“价廉物美”的“便宜货”可得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