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措施不完善 中国家电下乡成效受质疑

【新唐人2009年8月24日讯】(中央社台北24日电)中国财政部和商务部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带动大陆家电行业销售成长,扩大国内需求,但受到供电无法配合、领取补贴手续繁琐等影响下,家电下乡成效备受质疑。

从2007年12月起中国试行家电下乡政策,并从今年2月1日扩至大陆各省区和直辖市。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6月,家电下乡销售总量逾961万台,销售金额达到人民币162.3亿元。

香港文汇报报导,四川是家电下乡首批试点地区,据2008年和今年上半年统计,四川居家电下乡销售量榜首。今年上半年,四川各类下乡补贴产品258.4万台,累计发放补贴金额达3.94亿元。

但政策实施以来,四川农民对家电下乡的担忧和质疑声越来越多,第2轮家电下乡开始显露“两头热中间有些冷”现象,也就是:一方面家电下乡受到农民和生产商的欢迎;另一方面经销商的积极性不高,民众参与与预期有一些差距。

据调查发现,下乡家电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在部分农村地区,输电线路年久失修,电压不稳、停电断电现象频传,而农村的有线电视网路覆盖率较低,农民不是无力负担有线电视费,就是电视信号太弱,导致拥有高级彩色电视,却收不到电视节目。

而在农村山区,因通话信号不强、话费过高等因素限制了手机的普及和使用。

另外,一些农民反映,领取补贴手续过于繁琐,边远山区农民往返需数十甚至上百公里,补贴还不够车费、吃饭、住宿开销,部分农民买了家电产品后只好放弃申请补贴。

还有农民担忧“家电下乡”产品品质,担心购买的是家电企业积压的次级品。

此外,有人质疑“家电下乡”的产品价格补贴后还比网路上的价格高出数十元甚至上百元。

四川长虹知情人士透露价差原因:供货管道不同是主因,下乡产品从厂商到农户,中间环节多,而且家电下乡产品要求送货到家、上门安装,还要提供售后服务,因此家电下乡产品中间商数量多,流通、销售服务成本较高。

此外,下乡指导价是申报时就确定的,而产品从申报到批复和进入流通领域,中间需要一定周期,此时市面上的同类非下乡产品可能已销售一段时间,价格已调降,而下乡指导价还是按前期的市场确定,导致价差产生。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