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能复生!最新技术探秘

【新唐人2013年11月22日讯】据美国《探索新闻》(Discovery News)网站报导,生死并非一线间,最新技术有希望使人在心脏停博几小时后,起死回生。

过去,当一个人停止呼吸和心脏跳动时,便可以宣布死亡,这是传统意义上对死亡的定义。然而,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真正的死亡其实是在传统意义死亡之后的一个过程,并非瞬间行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停止呼吸和心脏跳动后,细胞才开始其死亡的过程。纽约州立大学危病急救医学助理教​​授萨​​姆·帕尼亚(Sam Parnia)说:“这一过程可以持续数小时,而我们有逆转这一过程的可能性。”

死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许多人在濒临死亡时,会看见白光。那么死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科学家曾经认为,当心脏停止跳动,身体得不到血液供应时,脑细胞也无法获得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这种状态只需持续几分钟,就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颠覆了这一观点。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学教授斯蒂芬·梅耶(Stephan Mayer)指出,当心脏停博时,死亡过程才刚刚开始。

缺氧造成的脑损伤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开始的几秒之内,大脑活动便会受到​​影响。直到几分钟之后,由于缺乏糖类的供应,人体才会开启细胞死亡的过程。当人体进入“缺氧状态时,我们知道会有一整套信号逐步发生,传达给细胞开启死亡过程。

宾夕法尼亚大学急诊医学教授兰斯·贝克尔(Lance Becker)博士说:“我们有机会可以稍稍修改整套程序,就相当于给整个程序装上一个刹车。”

起死复生的关键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的“复活”病例报告,多数病人都是在大脑和心脏停止活动数小时之后得以复苏,他们有些只有轻微的脑损伤,另一些则完全没有造成脑损伤。专家称,除了先进的医疗护理,能够“复活”的关键是体温降低(hypothermia)。

所谓的体温降低是指,人体的核心体温下降到低于正常体温98.6华氏度(约为37摄氏度)以下。体温降低之所以成为“复活”的关键,是通过减少大脑对氧气的需求,从而终止已被启动的细胞死亡程序,最终保护大脑不受损伤。基于这一原理而发展的体温冷却技术,使得许多心脏停博的病人得以恢复。但在脑损过重的情况下,这一方法也于事无补。

根据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成功的复活还取决于患者在心脏跳动恢复之后能否得到的有效的治疗,以及如何在体温冷却治疗后,重新恢复体温。

兰斯·贝克尔教授说:“我们正在研究的方向也许有悖常理。依照常理,如果一个人缺氧,我们会给其输氧;如果一个人的血压降低,我们就该设法提升血压。”然而在现实中,当病人刚刚开始对抢救有所反应,心脏慢慢恢复跳动时,突然性的血流冲击和大量的氧气输入反而会造成大脑神经损伤。所以,有控制地向大脑输氧可能才是“复活”的关键。

复苏技术适用于什么情况呢?

尽管体温冷却技术已经被研究了数十年,科学家似乎无法确定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近年来,有研究证明体温冷却技术能够促使濒死患者的复活和康复,许多专业学术团体如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在病人恢复血液循环之后,可以考虑采取体温冷却治疗。

事实上,尽管体温冷却系统从理论上说,是行得通的,但是并没有普及到所有医院的重症监护治疗。据萨姆·帕尼亚说,在美国,真正得到该系统治疗的患者,大概只占所有可能从该疗法受益患者的10%。
 
帕尼亚认为,在理想的条件下,人体复苏过程采用医疗器械代替人工进行胸部按压,由此可以确保对大脑进行适量的氧气和血液供应。在心脏恢复跳动之后,体温冷却和减少输氧量可以增加病人复苏的概率,防止脑损伤。

新技术带来了什么新的伦理问题呢?

在医学实践中通常采取比较保守的做法,不对遭受严重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复苏,否则该患者可能会处于无休止的昏迷状态中。即便是在病人心脏停博几小时后,尝试让其复苏也存在较高的脑损伤风险。对于那些复苏治疗的支持者来说,这些风险无疑提出了新的伦理问题。

尽管如此,斯蒂芬·梅耶仍然坚持认为,人们对脑损伤及死亡的认识是不完整的。虽然没有办法确定损伤的程度以及是否可以恢复,但是可以确定,传统意义上关于脑损伤不可恢复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充分验证之前,就过早断定死亡,可能会将仅有的生存概率抹煞掉。

兰斯·贝克尔也坚持表明,尽管人工延长寿命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病例,但作为医生,就该毫无保留地,尝试所有可行的方法来救助患者,不能半途而废。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