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华:雨伞革命中的中国阴影

因为暴力镇压和平占中”而爆发的雨伞革命,面对的不仅是香港特区的梁振英政府,还有它背后的中国政府,所以在显示自己的诉求时,还必须讲求策略。在讲求策略的过程中,如何坚持原则,又必须采取适当的妥协,考起运动的领导人。杰出的领袖,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与形成。

从去年1月,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提出“占领中环”后,就不断展示目标就是要求有真普选而已,也强调只是“和平占领”。这是回应北京与建制派的不断抹黑污蔑。

和平占中雨伞运动

在8月31日中国人大常委会封杀公民提名而要筛选特首候选人,甚至比现在的小圈子选举还要严苛的条件后,学生就冲在“大人”前面,不但进行罢课,而且举行一连串的示威活动。学联秘书长周永康表示再也不信任北京,从而提出“命运自决”的口号。9月22日,台湾公民团体召开声援香港学生罢课,与真普联召集人郑宇硕及周永康举行视讯对话时,周永康也是这样说的。但是后来我们看到在宣布“占中”的场合,口号改变为“命运自主”。

相信,“自决”一直被北京视为搞“独立”的洪水猛兽而严加批判。虽然“住民自决”是联合国人权公约的重要精神,而北京又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野蛮不讲理的常任理事国,联合国没有办法把它驱逐出去,反而时时要与它做妥协,这是联合国的悲哀。连联合国都如此,香港手无寸铁的学生又能奈何,只能把“自决”改为“自主”。

虽然两则意思也差不多,但也有微妙的不同,自决带有“公投”自决的意思,政治性强一些,自主比较日常口语化。虽然如此,《人民日报》评论员还是狠加批判,把它与“自决”、“港独”、“台独”串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北京的反动与镇压才能师出有名,并且有利于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北京就不用检讨自己的政策,而可以一股脑儿诿过于他人。

9月28日晚,学生与市民在胡椒水与催泪弹攻击下的英勇抗暴,使用的是简陋的雨伞,因而被外媒称为“雨伞革命”。但是被陈佐洱之流的中共退休官员扩大解读为“颜色革命”,是一个“大阴谋”,从而又被扩大解读为“颠覆政权”,成为中共必须镇压的反革命行为。为此他把豺狼成性的特首梁振英吹捧为“硬骨头”。

九七前,这位左耳就污蔑末代港独彭定康的社会福利政策是要让香港“车毁人亡”,实际上港英留下丰厚的财政储备与外汇储备,狠狠打了这个不要脸,以危言耸听为能事的左耳一个耳光。如今他又唯恐天下不乱造谣生事,无非就是阴谋在香港制造港版六四屠杀。

面对这样的指控,我看到“占中”与泛民的领导层或文件,没有再提“雨伞革命”,而以“雨伞运动”代之,可见也是不想被北京当作革命而不惜流血镇压。虽然学联去信给习近平,已经显示承认“今上”的合法地位,但是对充满阴谋论的共产党人来说,这些做法成效有限。

学联的信,是把矛头集中在梁振英头上。的确,梁振英的做法是单打一的镇压,完全封住对话、沟通的管道,那是他一向分明的敌我意识,凭这点也得相信他是中共的地下党员。对擅长以统战分化瓦解敌人的中共来说,要分化北京与梁振英的关系,也就不容易了。

派系斗争 梁振英得取悦北京

但是利益在上,假如梁振英不能把香港处理好,导致北京在政治、经济上受到重大损失,那他还得吃不了、兜着走。那时,分化的效果就会呈现出来。因为在“两手策略”上,梁振英的确太过低能;也许也不是低能,而是他太过骄傲,自以为是菁英中的菁英,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或者也是因为特区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他时时在防备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可能取而代之,而她是比较重视对话、沟通。因此梁振英必须与她有所区隔,才能表现自己,取悦今上。

因此,必须关注北京在对付雨伞革命的政策。外传的习近平反对武力镇压可能是对的,但是只是不要流太多血,损害形象太多,至于纵容黑道,殴打等等,那是不会反对的,因为最崇尚暴力与黑社会的就是共产党,没有暴力,其统治随时瓦解。

《纽约时报》报导习近平每天听取来自香港的汇报。但是习近平也与香港做出区隔,似乎让香港“高度自治”的去处理事件,这种“区隔”,便于未来根据梁振英的功过来处置梁振英,尤其需要替死鬼的时候,或者党内斗争梁振英站错队的时候。因为这次江泽民派系比较主张采取激烈措施,一旦爆出大事需要习近平全力处理时,自然无暇反贪。而梁振英的做法,正好符合江系的需要。香港的“雨伞人士”能否利用中共的党内矛盾,争取对自己的有利地位,也必须密切注意北京的言论与动向。

到10月19日,是20日中共四中全会开幕前夕,特首梁振英在接受亚洲电视国际台的访问时发表惊人言论说:占领行动有全球不同国家的外部势力介入。但是他说:“我不可以透露详情。”

显然这位共产党地下党员很了解中共领导人的心态,用“外国敌对势力”最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这样不但展示梁振英的爱国立场,也可望在四中全会讨论香港事务时,他会取得更多的支持,甚至支持他的暴力清场。这就可以避免他被牺牲而踢走。

虽然雨伞革命的趋势似乎减弱当中,但是也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在撑着,一旦梁振英下错棋,人群还会回来。到底,这是事关香港前途,事关香港年轻人未来非常关键的一仗。

文章来源:《看》杂志 149期(2014年11月号)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