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肖:春晚--一场四个半小时的新闻联播

春晚的感觉越来越像新闻联播,今年更彻底,主持人干脆叫来了康辉,结果晚会似乎真成了一场四个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了。自信,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是否走向成熟的标志,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突然进行自我检测,估计还没等装,一场春晚就得让我们彻底露了相儿。因为我们并不自信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里节目的编排首先要满足思想性、教育性,然后才能谈娱乐性,观众的掌声和欢笑则带有强烈的绑架性质。春晚是个话题,是个多少年来都不变的话题。许多年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春晚成了一种负担,制作者得小心翼翼地琢磨怎么才能不挨骂,而观众要琢磨我要骂什么。这不是一种冲突,而演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改变所有人自信的习惯。

春晚出现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欢乐,一种去政治化的全民庆典,不知怎么的,后来就渐渐变味儿了,也不知是从哪年开始,节目必须要披上政治的外衣,主旋律、热点话题、意识形态、和谐,等等这种敏感的政治字眼儿必须要安插在节目的字里行间,甭管是否生硬,政治需要成了永远的第一位。那节目还能好看吗?老百姓还能叫好吗?人性被重度鞭挞后的快乐是扭曲的,当本该是一场放松的全民联欢悄然地变成了全民政治教育大讲堂后,收视率就愈发可怜地成为了某些人续命的唯一灵丹妙药。

作为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年轻人而言,春晚的定义就是电视前一片用影像堆积起来的虚假繁荣,而让自己坐在它面前的唯一意义就是必须尽责的亲情陪伴。看着一年又一年的春晚,仿佛在见证着黄鼠狼与耗子的进化繁衍,陪着笑,跟着叫,都与节目本身无关,只是为了迎合老家儿的情绪喜好。我很担心,甚至有些伤感,春晚的明天会何去何从,它老化的速度甚至远超过那些已经渐渐老去的忠实观众们,我怕,我怕它悲惨的明天就是不远的明年。

人有奴性本来没多可怕,但把奴性当成惯性就麻烦了。许多年来,春晚的创作者都是来自体制内部那些根红苗正的红脸汉子,用着与新闻联播一样的思路与价值观炮制着晚会。制作时,他们可以自信地用手中的权利决定百姓爱看谁的什么,播出后,又第一时间自卑地为自己叫好点赞。节目刚一播出,还没等观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早已准备好的通稿随即扑天盖地的袭来。“我们用相声反腐了!”“我们用小品讽刺贪官了!”这种人为标签化的定性评论是一种极其不自信的表现,企图用这种痕迹很重的官方观点先入为主地统一观众的思想。就好像你指着一块豆腐对我说:吃吧,这是肉。但很遗憾的是,你骗不了我,因为我以前吃过肉。真正的好节目,通常是不需要事后过度包装和夹叙夹议的,好就是好,你再打压它也是经典,不好就是不好,你再捧臭脚我也不买账。事实告诉我们,很多事不是喊出来的,得做,得找对的人用对的方法去做。

春晚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但中国人的年不会消失,因为我们永远需要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什么是快乐?民与官永远是对立的看法,我要的快乐是简单,而你给的,永远是复杂。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