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45万亿投资引恐慌 供给侧或成空话

【新唐人2017年02月27日讯】日前,一则关于中国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达到45万亿的报导,被疯狂转载,民间担心中国经济再走回刺激老路,导致货币继续贬值,而专家警告,如果经济下行就搞投资刺激,会使当局希望带来经济转型的供给侧改革,再次沦为纸上谈兵。请看报导。

2月17号,大陆《华夏时报》报导说,根据23各省公布的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国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40万亿,再加上还没公布的省份,今年投资不会少于45万亿。报导说,这些资金将用于基建投资,以达到稳定GDP的目的。

文章引发业界关注,大陆媒体纷纷转发,说“中国又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大跃进投资将导致中国经济万劫不复”, 大陆民众则担心房价继续疯涨、股市再度狂飙,而自己手里的钱则不断贬值。

大陆金融分析师任中道:“中国经济罹患了投资依赖症,也就是说,GDP的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这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如果它依赖度不能下降,经济的转型就非常困难。”

大陆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2008年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一直在纠结中运行,一方面明知中国经济靠投资和房地产无法长久增长,另一方面,一旦经济下行,又不得不回到刺激的老路,使得转型和升级的时机一再延误。

中国现在的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是2008年4万亿刺激经济造成的。

大陆财经评论员刘兆辉估计,中共今年还会走刺激经济的老路。

大陆财经评论员刘兆辉:“不刺激经济,老百姓没有收入,很多行业都很萧条,很多地方工作都很低。”

不过,马光远认为,再搞刺激的话,将使中国经济万劫不复。

面对学者的质疑,中共喉舌《人民日报》2月22号发表文章说,今年的45万亿,是地方政府每年例行的工作安排,与2008年主要用于投资基建的4万亿不同。文章指责说,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概念不明、逻辑不清,紧紧抓住“45万亿”这一数字,就大肆宣扬政府“放水”、通胀将至,给一些不熟悉经济学概念的人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奇怪的是,文章又自相矛盾的引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的观点,说如果地方政府投资增速过快,大量融资需求将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出现货币流动性短缺,从而“倒逼”央行“放水”。

李佐军分析说,过去多年,高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债务偿还压力、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使得社会普遍对继续高投资心存戒惧,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下,稳增长、保就业又离不开投资。

文章还亮出了中国最近30年的经济增长表,而这个表格恰恰显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正是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任中道:“30年前,它的投资依赖度只有15%左右,可是现在已经超过了80%,这意味着它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政府的投资,靠的是钞票的投入,而不是靠着经济的运营带动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程度接近的情况下,投资依赖度越高,说明经济活动效率越来越低效。”

李佐军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中共正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光远指出,投资刺激和房地产依赖,恰恰是供给侧的大敌。

任中道:“这几年提的供给侧改革,到现在为止都是停留在文件的层面,地方它还是靠着走老路,投资基础建设,很多地区都不具备开发地铁的条件,可地方政府还要去做,因为一公里就是上亿的造价,那它这个GDP就增长上来了。”

马光远也指出,2016年,尽管被定位成供给侧的开局之年,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投资和房地产的亮眼表现,2016年中国经济的数据肯定比预想的要糟糕。但要坚持供给侧,就必须和投资拉动及对房地产的依赖, 做一次真正的告别,否则,所谓推动供给侧改革无从谈起。

马光远还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存在5大风险,在供给侧改革深化的2017年,如果再搞45万亿投资计划,加重债务负担,无法防范系统性风险,而供给侧改革也可能只是一个书面辞汇。

采访编辑/刘惠 后制/周天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