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神迹:月中落桂子 天香云外飘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9月13日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可遇不可求的中秋夜神迹。传说在明月皎洁的中秋夜,从月中会落下桂子,具有神力,一种即活,历史上多有记载。又逢中秋佳节,有多少神奇事儿和民间习俗,让我们来回顾一番,赏玩中秋。

祭月、赏月、玩月

月到中秋分外圆!每年黄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在唐代已有中秋节或秋节的叫法了,《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了中华民俗中的大节日,民间盛行祭拜月亮等习俗。

传说在八月十五日月圆时,嫦娥飞升奔月。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中说,“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传说在八月十五日月圆时,嫦娥飞升奔月。(大纪元)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在月下庭院中摆香案,供瓜果、鸡冠花等等供品祭拜月亮和嫦娥。宋代人的《醉翁谈录》记录了京城中秋拜月的风俗盛况。当时家家户户的子女,不论贫富,只要上了十二三岁的年纪,都迫不及待地穿上成人的装饰,登上高楼或是在家里中庭焚香、拜月。

女子祈愿如嫦娥一样美貌,婚姻家庭圆满如皓月,多子多福;男子祈愿早日登科,“只为嫦娥爱少年”,反映了男子们娶妻要娶嫦娥美眷的心愿。到了清代,中秋节拜月时,拜月以女子为主,男子多不叩拜。京师俗谚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在宋代时,中秋夜登高楼赏月、玩月是时尚的玩乐。富贵的家庭张灯结彩装饰美崙美奂的凉台舞榭,邀集亲朋好友来赏月,老百姓就争占酒楼去玩月。酒楼里一整夜丝竹笙歌鼎沸,里巷的儿童们连宵嬉戏。夜市的摊贩连结聚集,通宵达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可说是赏月作的代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千年来更是连通了代代华人,今古一心。

月中落桂子

从立秋开始丹桂、金桂、银桂、秋桂……种种桂花就开始飘香,到了中秋时分,花香已十分。南方人家围篱边、道路旁,均飘溢着自然香馨。古书上记载有中秋“桂子月中落”的奇事,传说八月十五月圆夜,从皎洁的明月中可能落下桂子来,杭州灵隐山多桂树,灵隐寺的僧人在中秋夜曾经拾得桂子。

传说在明月皎洁的中秋夜,从月中会落下桂子,具有神力,一种即活。图为桂花之实(庄溪《认识植物》网站/庄溪提供)

《杭州府志》记载了多起僧人遇到天降桂子的奇事,宋代僧人遵式序在天圣辛卯年的八月十五夜,遇到天降桂子好像下桂子雨,大如豆、圆如珠,有白、黄、黑各色,带有辛味。传说中秋夜落的桂子都具有神力,一种即活。

明代礼部尚书朱国祯(公元1557年-1632年)的《涌幢小品》中也有“桂子落秋月”的记载。说南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年-1233年)诗人舒岳祥在中秋月读书,那夜月色非常明洁,舒突然听到屋瓦上撒起冰雹的声音。他祖父开门查看,然后说“此月中桂子”。

朱国祯在某年中秋夜,在天台山中曾亲身经历月中落桂子的奇景,还叫随身童子捡了二升。朱国祯在书中记载道,桂子大小如豫章子,无皮、中间有仁,颜色如白玉带有雀卵纹,咀嚼出芝麻气味。作枕头清芬袭人。散落在砖缝间的桂子只要十天就长成树,子叶柔长,冬天仍然劲秀不凋。

诗仙李白也写过描写桂子的诗句:“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白居易也有诗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吴刚斫桂

西汉《淮南子》记载了“月中有桂树”一说(据《太平御览》引)。唐代著作《酉阳杂俎》卷一〈天咫篇〉也记叙了吴刚斫桂的故事,那棵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并且很奇妙,任人即砍即合。

传说月中的桂树高达五百丈并且很奇妙,任人即砍即合。(pixabay.com)

据传吴刚是一位学仙术的修行人,可是修道之心不坚定,常常偷懒,师父为了磨炼他的心志、克服他修炼路上的障碍,所以“罚”他砍斫桂树。那棵桂树不是普普通通的树,它具有一种迅速再生的能力。

吴刚斫呀斫,斫累了,休息一下下,这一下桂树就复合了。千百年来,吴刚所作的功,都前功尽弃,桂树仍然完好如初。吴刚因为“无刚”,斫桂用力不少、吃苦不少,始终不能克竟其功;另方面,人们也见识了桂树的“神力”。

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古时,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也有祭月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均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吃月饼祝福团圆;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明代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民间普遍用大大圆圆的月饼拜月亮。(pixabay.com)

关于月饼,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获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精美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明代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民间普遍用大大圆圆的月饼拜月亮,并且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那时人们很重视月饼的“团圆”象征,所以用来祭月的果、饼一定要圆。

清代时拜月的“月饼”,有的圆径大的超过一尺,上面画着月宫、蟾蜍、玉兔,祭拜完后分给家人吃,每人一份,家里有未能归乡的游子也要给他留一份。有的人家还会把月饼留到除夕夜才吃,称为“团圆饼”。

(记者罗婷婷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