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有13个症状!5招立刻缓解、治疗方法全图解

文/吴迷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2月01日讯】“我觉得像是要窒息一样”、“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好像世界末日来临”⋯⋯这些是恐慌症患者在恐慌发作时的感受。但是在无法切身体会的旁人看来,可能会怀疑: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吗,是不是在夸大其辞?然而,这些确实是恐慌症患者的真实感受。那么,恐慌症究竟有哪些症状、发作时如何缓解?如何治疗?本文用图解带你一次看懂。

恐慌症和恐慌发作,不是一回事?

在介绍恐慌症是什么之前,首先需要厘清恐慌发作(panic attack)与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区别。一个人恐慌发作了不代表罹患恐慌症。

要确定是否罹患恐慌症,需要考量恐慌发作的频率。也就是说,当某个人第一次经历恐慌发作,未必是恐慌症;但若反复出现数次的非预期性恐慌发作,则可以进一步确定罹患恐慌症的可能性。

恐慌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恐慌发作通常是在身边没有任何危险或威胁,旁人完全看不出异样的情况下,且常是在出乎意料的情境,甚至是睡梦中,患者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害怕灾难发生、感到失去自我控制等,这些就是非预期性的恐慌发作。有些患者在初次经历恐慌发作时,可能会以为自己心脏病发作,因此前去检查心脏功能。

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提及,每75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人经历恐慌症。通常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

恐慌症常见13个症状!每次发作持续10~20分钟

恐慌发作是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恐惧感,而这样的感受通常是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强烈的不适感可能在10分钟之内就达到高峰,而一次发作通常会持续10到20分钟。

恐慌症有时可能一周内发作数次,或是一天之内多次发作,而患者常会持续担心不知何时到来的下一次恐慌发作,生活在忧虑之中。

在恐慌发作期间,患者会经历以下症状:

恐慌症发作的常见13个症状。(健康1+1/大纪元)

1. 心悸或心跳加快,感到心脏怦怦跳

2. 出汗

3. 发抖、颤栗

4. 呼吸困难或有窒息感

5. 哽塞感

6. 胸部疼痛、不适

7. 恶心或腹部不适

8. 头晕晕眩、步伐不稳或几近昏倒

9. 打冷颤或发热

10. 肢体有麻木、针刺等异常感觉

11. 有失真感(derealization)或是失去自我的感觉(感觉身体和心智脱离)

12. 害怕自己失控或是觉得快要疯了

13. 害怕即将死亡

恐慌症除了符合以上至少四个症状之外,医师在诊断时,还有一个考虑条件,就是至少一次恐慌发作中,须包含下列1~2个状况(而且为期一个月或更久):

● 持续关注或担心恐慌再发作,或担心发作的后果,如担心失去控制、心脏病发作、快要疯了。

● 出现一些与恐慌发作相关而明显适应不良的行为,如由于担心或害怕而去避开过去恐慌发作过的地方,或是做出避免恐慌发作的行为,像是避免运动或是避免不熟悉的情境。

恐慌症的原因有哪些?

就如同其他许多的精神疾患一般,促使恐慌发作的因素众多,而至今也未有定论。有学者认为患者大脑在应对恐惧时可能特别敏感,也有的学者认为患者可能将无害的身体感觉误解为是一种威胁。

目前医学界提出一些假设,认为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患者可能具有恐慌症的家族史,其它因素如童年遭遇困境、生活压力、性格、社会心理因素等,或是也可以从神经生物学以及认知的观点来理解恐慌症的原因

● 脑神经生物学变化

研究学者发现,恐慌症可能与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如正肾上腺素、血清素、GABA的不平衡有关。其中在大脑与恐惧反应相关的重要部位称为蓝斑,这是正肾上腺素的主要发源地。当正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就会反映出心跳加速以及其它身心反应变快,使人们可以快速应对紧急情况。因此,实验上若提供增加蓝斑活动的药物则会诱发恐慌发作,而减少蓝斑活动的药物则能减少恐慌的发作。

● 认知问题



把恐慌症归因于“认知问题”的观点认为:患者把身体的改变进行“灾难化”的错误解释,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把身体感觉,如心跳加速、头晕等,过度解读成即将发生的毁灭性征兆,就会形成恐慌发作。

例如一个人可能把心跳加快的感觉解读成心脏病的突然发作。而在这个过程中,焦虑显然因为这样的解读而增加,然而焦虑增加则会进一步产生更多的身体感觉,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恐慌症的情况。这样的观点目前得到许多证据支持,可以在实验室中经由实验方法的设计而引发。

恐慌症的3大治疗方法

恐慌症的治疗重点在于减轻或是消除症状,而且恐慌发作能够被治好或克服。

在治疗方法上,通常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最为有效。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疗法,如音乐疗法、芳香精油疗法、按摩、针灸、减少咖啡因的摄取、限制酒精等等,但建议患者和医师讨论沟通后再决定用哪一种。

恐慌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中医治疗等。(健康1+1/大纪元)

1. 药物治疗

选择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剂(SSRIs)、正肾上腺素与血清回收抑制剂(SNRIs):一开始,医师会评估患者的过去病史以及身心状况后开立适合的药物配方。

考虑到疗效、副作用、安全等情况,这两种药物是目前治疗上较常用且最适合的第一线药物,但这些药物需要在患者服用后约4~6周才能渐渐出现治疗效果,也会引起副作用如头痛、恶心或难以入睡,但这些副作用通常不会太严重。

三环抗忧郁剂(TCA):在治疗上虽然有效,但过量可能会产生毒性,因此渐渐不被用于治疗恐慌症。

苯二氮平类药物(BZD):这类药物由于效果相较前三者来得低,主要作为辅助型用药,但需要注意其戒断性以及耐受性的问题。

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beta-blocker):虽然医师较不常为恐慌症患者开立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但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可以帮助患者控制恐慌症中某些身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等。

随着科技发展,药物改良后副作用也逐渐减低。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可能会因副作用感到不适,但大部分副作用是暂时性,建议不要因为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减少药量或是停药,又或者是想到再吃,否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2. 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这是一种结合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方法。

在认知上,主要是改善患者可能导致恐慌的思考模式。治疗师会和患者一起讨论,并协助患者仔细觉察伴随恐慌发作而来的想法与感觉,并由此了解患者的认知模式。

通常患者的认知模式有些扭曲,如同前面所说,他们倾向对身体感觉有错误的解读,而产生更多焦虑,进一步引发更多身体感觉,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治疗师将协助患者辨识在这样的恶行循环中首先出现的错误解读为何,并进一步改变患者的反应。例如:当患者想到“我恐慌症要发作了”或是“我快要死了”,治疗师会教导患者改用其它句子来思考,如“我只是感觉很紧张,会过去的”、“这个症状只是十分恐怖,但我并不会死”等等。

在行为上,主要是协助患者改变行为模式,或是习得一些改善恐慌的技巧。

有的治疗师会刻意让患者出现与恐慌相关的身体感觉,如患者在恐慌发作时可能感觉喘不过气,就会要求患者快速呼吸几分钟,而引发类似喘不过气的症状。但患者是在安全的环境下经历这些症状。同时,治疗师会教导患者学习因应方式来改善,如运用腹式呼吸法以避免过度换气,或是通过肌肉放松训练来改善身体感觉。

随着这样的练习推进,患者将不再把身体的感觉认为是即将崩溃、失控的状态,而会逐渐感到是可预测、自己可以控制且无害的情况。

3. 中医治疗

在古籍《黄帝内经》中提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治疗上主要以内在的阴阳平衡调理为主,如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滋阴降火,进而开立中药方。

中医治疗使患者亢奋的交感神经系统能稍微平静下来,并提升状态过度低下的副交感神经系统。重要的是,中医疗法能使人在整体状况达到平稳,且不带有西医药物的副作用。

恐慌发作怎么办?5招立刻舒缓

恐慌发作时,除了服用医师开立的药物之外,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以缓解恐慌发作时的身心症状:

恐慌发作时,可以用腹式呼吸、转移注意力、反驳自己负面想法等方式舒缓。(健康1+1/大纪元)

1. 运用腹式呼吸法,或是其它呼吸放松方法以控制呼吸。

2. 转移注意力,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关注恐慌发作中转移,并坐下休息。如正在上学、上班,可以试着先紧紧抓住椅子的把手。当在开车时恐慌发作,需马上将车停靠路边,或将注意力专注在前面的车牌。

3. 反驳自己的负面想法,如“我快要疯了”、“我快要死了”,代换成“恐慌发作不会让人疯掉”、“不会死掉”。告诉自己“我不会疯掉”、

4. 不断加强正面想法:“很快就会过去的”、“虽然恐怖但我不会有危险”。

5. 穴位按摩:发生心悸、胸闷、喘不过气时,用指甲用力掐按内关穴(腕横纹向上三横指宽处,手腕两筋之间。),以及神门穴(腕掌横纹上,小指侧肌腱内侧的凹陷处。)。藉由按压以上穴位使情绪与身体状态稳定下来,并慢慢深呼吸,增加身体氧气量。

参考来源: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焦虑与忧郁症协会、《变态心理学》、《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