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招福从小年开始 古人有什么妙法?

【中华文化300问】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1月25日讯】“小年”也称“小年下”、“小年夜”、“交年”,表示新旧之交。古人在过小年的时候招福,具有久远的历史了。从追根溯源当中,可以发现古人招福妙法的根底,人人可学,终身受用。

南宋末文天祥在祥兴二年己卯(1279年)黄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写下的《二十四日》[1] ,诗有题注说“俗云小年夜”。和他同时代的周密所作《乾淳岁时记》云:“禁中以腊月二十四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明代陈士元的《俚言解》卷一说:“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

过“小年”祭灶神的风俗

清人叶名澧《桥西杂记ㆍ小年》说:“小年风俗始于宋时禁中”。“小年”也称“小节夜”、“小年夜”、“小年下”、“交年”,表示新旧之交,古往今来,人们在这一天祭灶神(灶神)。这一天是传说中家家户户的灶神回天述职的日子。实际上,祭灶的精神与起源,几乎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同样古老了。

商、周时代的祭祀之礼中,天子和庶人都祭灶。在正式文献《通典》、《礼记》中就有祭灶的记载。《通典》引许慎的说法:“孟夏祀灶,王者所祭古之有功德于人(者)”。这祭灶的精神就是一种感恩报德的诚意。这就好像今人在过年时祭祀祖先、祭祀天地一样,是谢先人,谢天地的诚意表现。只是民俗在黄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之交祭灶,这种小年风俗开始于宋代。汉唐时民间是在除夕(或腊日)祭灶神。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ㆍ十二月》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 ‘醉司命 ’。夜于床底点灯,谓之 ‘照虚耗’。”宋人吴泳《别岁诗》:“灶涂醉司命,门贴画钟馗。”如实反映了祭灶在过年民俗中是很有分量的一环。

祭祀灶神时,在厨房墙上或在灶上悬挂给灶神乘骑的纸“灶马”,送灶神回天庭述职,报告一年中考察到的这一家人的善恶功过,直到除夕(一说元旦)迎回灶神。祭灶的祭品以甜点、汤团为主,民间说是甜灶神的嘴,给自家在天神面前说好话,报好功。南宋《武林旧事》、《乾淳岁时记》都记载祭祀灶神用花饧(音同糖,指麦芽糖作的花式糖果)、米饵(汤团、汤圆)、糖豆粥等。当代的习俗常见用甜红豆汤圆、糖果祭祀灶神,是承袭了古风。送灶神时鞭炮声震天价响,市井迎神以驱逐疫鬼,锣鼓响遍各家,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过年味儿,这一天就称为“交年”、“小年”,清代称为“小年下”。

(而清代人说的“小年”不是这一天,清人以除夕为大年夜,前一日为小年夜,又称小除夕。这是在日期上的差别。见《清嘉录》)

过小年如何招福

古代有一位祭灶得福的人,那就是汉宣帝时的阴子方。《后汉书ㆍ阴识列传》在某一年腊日——年终大祭那一天的清晨,阴子方晨炊的时候,喜见灶神显像。他很感谢灶神的照拂,那时刚好家中有黄羊,就用黄羊敬祀拜谢灶神。自此后,阴子方的财富急速增殖,成了国中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阴子方“黄羊祀灶”的故事,传演成俗,后人祭祀灶神就更殷勤了。

民俗画中的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 (梁淑菁 / 大纪元)

阴子方为什么得到灶神眷顾呢?真的要得到灶神、天神赐福可不只是靠祭祀得来的。灶神是考察一家人的善恶功过之神,所以说福报来自于善功所种的福田。天神主掌赏罚,善恶因果报应不爽。阴子方是个有气节的大善人,不仅事亲至孝,善良仁慈,而且喜善乐施,造福他人。而且阴家虽然豪富,传至三代子孙阴识这一代,仍然一家戒侈,严肃恭谨,一门福荫,封侯封后。封侯有四人,封后的孙女就是汉光武帝的光烈皇后阴丽华。一门恂恂君子、佳人,都表现了宽容退让的胸怀,保住善果,传龟印袭紫袍。

《道德经》说:“ 天地无亲,常与善人!”福之所应,如影随形。善行常施,可为己造福也;善德常积,福不求自来矣!

注[1] 文天祥《二十四日》: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春节(*指立春)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文天祥写这首诗时,时序在冬末,他想起故乡之春,再过三日就是立春(古称春节),这一日是腊月二十四日,他的家乡(吉州吉水,今属江西)正在过“小年”,这节日在他心中印象深刻。

其他参考文献:唐《辇下岁时记》、清《燕京岁时记》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晓梅)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