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中国书法的神性特点

作者:刘锡铜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1月26日讯】

刘锡铜书法作品 行书:唐诗五首(刘锡铜 提供)

前言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艺术殿堂里的奇葩,在书写艺术中无与伦比。

在漫长的汉字演变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众多书法家及艺术流派,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真、行、草等等的演变,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笔法、结构、章法、用墨、意境等方面的讲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其艺德追求与神性特点,更使中国书法显得庄严、辉煌。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与汉字书写艺术相提并论。

中国书法的主体在中国,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散居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中华文化也传播于世界。中国书法不仅在东南亚地区生长着,对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都有影响。

作为本系列文章的开篇,这里浅谈两个问题。

一、中国书法史略说

书法艺术,距今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约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纹绘。殷商时期,又出现了甲骨文,中国书法由此发展而成。商周时代,青铜器盛行,一些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铭文或钟鼎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始称皇帝。为统一文字,丞相李斯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小篆,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形式。

汉朝通行的字体是隶书。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朝已经大致成型。小篆笔画圆转多变,以竖长取势,写起来复杂缓慢。而隶书简化了小篆的笔画形成平直方正的特点,书写方便,成为主要盛行的书体, 从而得到广泛应用。

魏晋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但佛教输入及玄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术界和文艺界的繁荣,书法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王羲之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里的一颗巨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是出自于王羲之之手。王羲之在继承卫夫人、张芝、钟繇祖传书法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之法,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不过,由于复杂的历史背景,直到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书“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才完全树立起来。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后转学张芝。他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书法诸体皆工,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历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魏碑兴于南北朝,以北朝为最好,大体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如果说晋代中国书法艺术走向成熟,那么唐朝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对周边国家以及欧洲的社会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千古一帝”唐太宗,也是一位书法家。《晋祠铭》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他为书家亲着传论,如《王羲之传论》、《笔法诀》、《论书》、《指意》,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影响最大的是太宗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按王羲之原迹临摹复制,从此《兰亭序》及羲之诸体得以广为流传,开创出了唐代书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

唐代书家人才辈出,书艺繁荣。最有代表性的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李阳冰等。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唐占其三。但是相比之下,真正代表唐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只有颜真卿。其行书《祭侄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所创造的“颜体”楷书,其结构方正茂密,端正雄伟,笔画横细竖粗,丰厚饱满,笔力圆浑遒健,气势磅礴,堪称书法史上继二王体系之外的又一种书学典范。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主张书法尚意,提倡集诗文画于一身,重行草,论修养,特别是一批诗人、词人登堂入室,倡导尺牍书法的艺术魅力与内涵,使宋代书法尚意之风成为时代的鲜明特征。其著名的代表书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到了明代,帖学盛行,法帖传刻十分活跃。著名书法家以宋克、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为代表。明代晚期书法多以侧锋取势,追求一种大尺幅的震荡效果,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徐渭、王铎、倪元璐等。而尊崇帖学的书家董其昌仍然坚持传统立场。

清朝康熙皇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他同时还是一位圣学高深的诗词大家和著名的书法家。他创作的墨宝“福”字,堪称天下第一福,后来书家都叹为观止。在康熙影响下,清朝帝王和王室大都喜爱书法创作,清朝有名的书家有邓石如、赵之谦、郑板桥、吴昌硕等等,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

概括地说,中国书法已经是一门独立而又成熟的艺术,既有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又有一脉相承、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锡铜书法作品 隶书对联:仁义礼智信 忠孝善廉和(刘锡铜 提供 )

二、中国书法的神性特点

中国书法作汉字书写艺术,看上去是写字,但有其玄妙的一面,自有其神性特点。怎么理解这个神性特点呢?这里仅仅从书法家的道德追求——书德角度,略作解说。

古今往来,中国书法传统在书品之外,同时十分重视人品、德品。如果一个书法家的道德高尚,其作品也会得到世人的喜爱和保护,流传后世;如果书法家的道德败坏,其字写得再好也不会得到世人的珍重。

事实上,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学问修养、道德品行之端正与优劣,都将会流露在书法作品中,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王羲之、颜真卿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艺术成就,是与他们的人品、书品和气节所分不开的。

比如王羲之,不仅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且他的人品极高,境界开阔,道德规范、天文现象、地理学说和自然法则等等都熔炼于他远大宽厚的胸怀里,他将一切冷落、白眼、欺凌置之度外,大德居高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均为一代楷模。

又比如颜真卿。他不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独有的审美价值,而且他的道德标准及人品更具有士大夫的典范。他的书法体势和气质均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忠义精神。作为大唐四朝元老的颜真卿,一生不畏权贵,在大难面前临危不惧,怒斥叛贼李希烈,最终被李所害。这种正大光明的英雄气概、大义凛然的大德根基,也使他的书法登上磅砖盛大和势不可挡的艺术巅峰。

诚如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落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书,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千古。”

在历史的长河中,除文人雅士外,也有一些品德操守廉洁忠正的人,他们的人品、书品、德品,使后人敬佩不已。如精忠报国的抗金将领岳飞,被称其为“文武双全,千古第一将” ,能诗善词,精工行草,书法雄浑峻拔,老墨纵横。岳飞书法传世之作有《满江红》、《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等,与其卓著战功、博大灵魂,并立于世。又如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文天祥、抵抗外来侵略的林则徐,他们的墨宝也得到后人的珍爱和保护。

相反,如果书法家的人格与道德修养达不到标准,或违天叛道而于世间行恶,其书法地位也得不到承认。如宋代奸臣秦桧,陷害忠良,其书法堪称“罪书”,被后人付之一炬,留存甚少。还有宋代身居宰相高位的蔡京,其楷、行书极具宋代尚意书风的美学情趣,颇有大家风范;然而蔡京贪婪自私、残害忠良,滥用权贵,被后人所不齿,从而将“苏、黄、米、蔡四大家”中的蔡,从蔡京改为蔡襄。

总之,经典书法艺术作品,除有较高的技能水准,传统美学水准、文化修养水准外,还要有极高的道德水准。历史上,许多饱经沧桑而留存下来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者的人品、书品、德品、神性、学问、修养等同时具备;因此,这些作品才能百看不厌,举世钦赞。@*#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晓梅)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