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中共药品集采 数千亿资金去向不明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8月08日讯】在中共医保局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下,大陆本土药企以低价的仿制药将外国进口的原研药挤出公立医疗市场。有评论指出,集中采购导致药企严重“内卷”,省下的数千亿资金去向不明,百姓也受惠有限。

7月中旬,中共医保局组织第七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公布的中选药品结果显示,参与投标295家企业的488个产品中,有60种采购成功,平均降价48%,被业内称为最“卷”的一次,也就是竞争残酷的一次。

根据大陆媒体报导,其中东阳光以单价不到1块钱一颗的超低价,中标“流感神药”奥司他韦,相比13元的最高有效申报价,降幅高达92%。

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的价格,从每粒108元下降到18元;用于局部麻醉的药物“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每支也从6.5元下降到2.6元。

降价幅度之大,引发外界对不合理招标诱导制药企业,以价格换市场,牺牲药品质量的担忧。

前陕西润泽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赵明认为,在以政府权力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制药企业能否守住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底线,是个大问号。

前陕西润泽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赵明:“药企已经牺牲了旗下的部分销售队伍,取消了以前的销售模式,如果这样还不足以保证最基本的利润,那唯一的手段只有再降低成本了。”

中国制药企业生产的大多是无专利限制的仿制药,价格普遍不高,大多处于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阶段。

《华尔街见闻》报导认为,药企在集中采购政策下没有赢家,只有惨胜和惨败的区别。

实际上,去年起就已涌现涉及116家上市药企、近4万名员工的裁员潮。

还有近20家药企出现了集中采购中选后,因产能和利润不足断供的情况。

另一方面,中共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2月份声称,过去3年集中采购节约费用高达2,600多亿元。

赵明:“省下的钱哪去了?关于这个问题能引出我一堆猜想。为什么是猜想却不是答案?因为中共在公共资金的使用方面什么时候透明过呢?回答了这个问题还有一连串等着,如医保基金哪去了?养老基金哪去了?”

旅美经济学者李恒青表示,在缺乏透明和监督的体制下,集中采购同样无法避免腐败。

旅美经济学者李恒青:“哪个药能够进到这个采购大名单里头,哪些药进不去采购大名单里头,这是一个大问题。就说你想进到那个大名单里头,你怎么办呢?你就要行贿。 谁负责谈判呢?那这些问题呢,就这个地儿呢就特别重要,他也就是行贿的那个焦点。”

这次中选的进口药品只有6种,其中4种是原研药。

所谓原研药,也就是原创性的新药,是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后,才获准上市的。通常要花费15年左右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美元成本,只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才有能力研制。

在这次中共的集中采购中,多数外资药企,选择了自动“退出”。

但2019年以来,产业和医疗界对中标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后,产品质量下降的质疑声一直不断。

旅美经济学家黄峻:“一般来说是由价格低很多的这种仿制药能够中标。肯定在原配方、原厂的工艺各方面是有差距的。”

自由亚洲电台认为,有专利的原研进口药被严苛的采购条件排除在外,照样不能解决医保用不了好药的关键问题。

大陆媒体的报导也承认,借集中采购加速“上位”的仿制药,并没有征服患者和家属的心。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还是宁愿花钱购买进口原研药。

赵明表示,纳入集采目录的药品有限,加上医保报销比例的限制,检查服务费用的上涨,限制大处方导致慢性病人频繁去医院等等因素,都在抵消药价降低带给老百姓的实惠。

编辑/李明飞 采访/易如 后制/王明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