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多省“撤村”圈地 专家批掠夺农村

【新唐人2010年11月1日讯】(新唐人记者唐美华综合报导)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中国大陆二十多个省市如火如荼的进行,各地的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这样的运动热情,与各省市对国土资源部一项政策的“欢迎”密切相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据调查,这项政策已经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生活成本增加和耕种不便,成为最现实问题。专家批评这种做法实际是对农村的一场掠夺。

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五省市被中国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

国土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增减挂钩办法),2008、2009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9省加入增减挂钩试点。

按照国土部文件,“增减挂钩”是指,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

该政策得到地方政府盛情欢迎,各个省市、各级政府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土地整理小组。对应的地方政策、措施也纷纷出台,目的明确:让农民上楼,节约出的宅基地复垦,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增减挂钩”出台成为各地破解土地瓶颈的“金钥匙”

据《新京报》报导,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之前,尝到土地财政甜头的地方政府,都在辛苦“寻找”土地中。

近年来,由于大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发展到很尖锐的程度。如何“找地”,也成为各地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

以河北省为例,2009年需要新增用地约为21万亩,但国家指标17万亩。如何填补4万亩的缺口,成为河北投资项目落地的难题。

国土部的“增减挂钩”一经出台,立即成为各地破解土地瓶颈的“金钥匙”。

山东肥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翟广西说,肥城每年用地需求3000至4000亩,每年的用地指标仅400至500亩。他说:“如果不是增减挂钩试点,我这个国土资源系统的’生产队长’真就为难了。”

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新京报》报导指出,国土部的“增减挂钩”这项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有的地方突破指标范围,甚至无指标而“挂钩”,违背农民意愿,强拆民居拿走宅基地,由此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从2007年开始,山东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

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山东诸城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安文丰称,将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后,保守估计,诸城将腾出8万亩旧宅基地。通过土地级差,政府每年土地收益有两三亿元。

农民的遭遇

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多土地收益而积极行动,而很多农民却并不情愿,很多时候甚至是被“逼上楼”或“打进楼房”。

据报导,江苏省邳州市坝头村被整体拆迁,但农民公寓还要村民补差价购买。购买不起楼房,村民徐传玲于去年10月自杀。今年1月,当地强制农民上楼,十多人被打伤住院,甚至有村民还被拉到湖边,受到“沉湖”的死亡威胁。山东诸城也因强拆发生过殴打农民的暴力事件。

村民离开自己的小院,被“打”进楼房里,但很多新房子没有宅基地证,也没有房产证,只有一张集体土地证。这制造了新的产权问题,“被上楼”不仅是个别地方使用暴力手段把农民“打进楼房”,从法律角度看,更是将长官意志强加于农民意志上,触犯了本该属于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

各方评论

《新京报》发表的评论说,这场“被上楼”运动的本质在于,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其中的收益进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

评论说,村民离开自己的小院,被“打”进楼房里,但很多新房子没有宅基地证,也没有房产证,只有一张集体土地证。这制造了新的产权问题,“被上楼”不仅是个别地方使用暴力手段把农民“打进楼房”,从法律角度看,更是将长官意志强加于农民意志上,触犯了本该属于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

今年两会期间,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也提出,在这场让农民上楼运动的背后,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

专家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对农村社会也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新京报》指出,失去宅基地的农民,还将面临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生活成本增加和耕种不便,成为最现实问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