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中国传世人物画:明代(二)

【新唐人2011年5月3日讯】



倪端,字仲正,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宣德中入画院。工书善画,长于道释人物,兼工花卉,山水宗马远一派。《聘庞图》描绘的是三国时期“礼贤下士”的历史题材,在画面上展现荆州刺史刘表亲至山林聘请隐士庞德公的故事情节。庞德公是名士庞统的叔父,与徐庶、诸葛亮、司马德操等贤达交谊笃厚。刘表数次聘请庞公,未获应允,只得叹息而去。 画面上着重刻划了刘表诚挚谦恭的态度。作品表彰当朝君王的德政,这是明代宫廷画的共同特点。

朱瞻基武侯高卧图



朱瞻基(1399—1435),即明宣宗,朱元璋之曾孙,在位十年(1425—1435)。朱瞻基虽为皇帝,但是喜好闭目酣睡。诸葛亮的神情安闲自在,而举止则狂放不羁。全图素雅清淡,不施色彩,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诸葛亮清闲的田园生涯。画面线条流畅,顿挫明显,采用了“钉头鼠尾”的描法,很有表现力。

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朱见深(1448—1487年),为明朝第九代皇帝,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明英宗朱祁镇之长子。明朝皇帝中多有擅画者,朱见深即是其中之一。朱见深擅长画神像。这幅《一团和气图》画于他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画幅上的人物远远看好似一个大圆球,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三个人相拥相抱在一起,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人物的线条相当流畅。

刘俊雪夜访普图


刘俊,生卒年不详,字廷伟,是明朝的宫廷画家,职锦衣都指挥,擅长作山水、人物。 此图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描绘的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夜访重臣赵普,询问计谋的史实。画家刘俊几乎完全是按照《宋史》的叙述,将其变为图画的。画幅层次分明:下部为赵普家的大门及院墙,门半启半闭,门外站着赵匡胤的随从数人﹔进入门内,有一段空地,然后便是全图的中心。赵匡胤和赵普二人盘腿而坐,身边置炭盆,既可取暖,又为烤肉。他们身后是一座大屏风,赵普的妻子露出半个身子,双手捧酒壶。君臣二人交谈正酣。画家运用线条十分纯熟,很富表现力。

刘俊刘海戏蟾图



《刘海戏蟾图》画刘海于万顷海涛之上,手戏金蟾的情景。画面上刘海居中,呈正面像,双手持蟾,情态和善欢悦﹔宽袍大袖,衣带飘动,与海涛相谐,一派得道成仙之相。在艺术表现上,这幅作品构图饱满,除人物外,海涛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画风工谨,设色淡雅﹔衣纹用笔,线条劲练,下笔稍粗重,但刚柔相济,恰到好处﹔海涛以颤笔勾描,精细异常,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刘俊汉殿论功图



此图画法工细严谨,设色淡雅,人物衣纹的较为粗重直挺的线条和海涛的细劲曲线形成对比,背景的单纯润柔和人物的丰满形成一定的对比。取材于“汉殿论功”的典故。汉高祖刘邦初立,功臣在殿上论功,致拔剑砍殿柱。叔孙通乃说高祖召鲁地诸生,规定朝仪。

郭诩杂画册


郭诩,生卒年不详。字仁宏,号清狂道人,江西泰和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兼有粗笔和细笔两种面貌,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风格豪放与吴伟齐名。此图册为山水、花卉、人物集,共绘图八幅,每幅图各题七绝一首,以诗配画,抒发胸中意绪。《蕉石妇婴》图中的人物,运用白描工笔画法,女子的脸部用笔轻细柔和,形象端庄秀美﹔衣纹线条流畅,情调凝静,风格独具。所画的山水,笔墨滋肆,以狂逸的气势取胜。在花鸟画方面,画家的突出的创造性的成就是采用没骨法来绘写花卉草虫。

郭诩琵琶行图



此图运用工笔白描法,端坐的白居易和抱琵琶侧立的商女,均以细秀流畅的兰叶描勾出,比例合度,情态细致,风格清新淡雅,毫无狂态和逸笔,属于郭诩比较工细的一路画法。然亦透出画家对简逸的追求,如在情节铺叙方面,省却了环境和陪衬人物,着意刻画两位主角,并突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情态,笔简而意完。




此图布势跌宕起伏,运笔迅疾顿挫,具豪迈放逸意趣。这种繁简结合、工写相兼的表现手法,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同样可以见到,反映了较全面而娴熟的技艺。伏生为汉代济南人,字子贱,原为秦博士。西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时伏生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文帝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所谓《今文尚书》。此图表现的即是这个题材。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