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中国制造已到临界点?

【新唐人2011年8月10日讯】7月29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对媒体表示,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台,三年后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将达到100万台。未来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

这一举措是否能解决富士康人力成本飞速上升的问题,还有待观察,不过投资者们似乎并不看好,近日富士康国际的股价依然低迷,处于一年以来的低位,与四年前的股价相比,富士康国际的股票跌幅已经超过了85%。从2007年净利润7.2亿美元到2010年净亏2.2亿美元,富士康已经被众多投资者所抛弃。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似乎是富士康的一个艰难或无奈的选择:不消减人工支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使企业不堪重负,用机器人吧,那中国制造还有多少成本优势?

作为“中国制造”的老头,富士康的困境具有代表性,中国制造业在今年显露出的处境已经相当严峻。就在上个月,东莞老牌玩具企业——素艺玩具厂老板在运走大约5个集装箱的货物后“神秘失踪”,留下了大批要债的工人和供应商,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东莞市副市长江陵近期也在多个场合表示:“目前东莞企业遇到的困难不亚于金融危机时。”

很多人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金融危机已过去3年,还有老牌玩具厂一夜间“土崩瓦解”?三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是订单数量的迅速减少的困境,困境主要源于外因,当外部需求复苏之后,困难很快得到了缓解。而今天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内因,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众多制造业的老板在谈到造成当下困境的原因时,都会提到以下几点:员工工资和原材料的大涨、人民币的升值、融资难和融资成本的提高。这些主要因素导致一些出口制造行业的成本在今年上半年上涨了30%左右,但大多数出口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在10%以下,陷入困境是必然。

那么,为什么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一直往上涨呢?工资上涨,劳动者收入是有一点增加,但增加的这部分可能还不足以抵消他们在其它方面开支的增加。如果涨价的利好是真正进劳动者的腰包,中国经济也不用老操心内需问题了。

营商成本居高不下,这是近年来中国商品成本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之所以营商成本这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我国的经济基础领域,充斥着各种垄断,到处是卡拿要的权力分肥,伴随垄断盘剥的自然还有低效率,这些成本最后都流入了最终的销售环节,让消费者买单。

就以物流领域为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并没有大的波动,但我国两大石油巨头已经几次上调了汽油柴油的价格,不单涨价,还时不时闹起了柴油荒。另外,铁路、空运,都没有实现市场化,物流系统质次价高。这些,最终都计入了商品的成本。

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过多垄断,加上土地财政造成的房地产高价,使得城市生活成本迅速上升,劳动者迫于生计不得不要求涨工资,而这又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蔬菜食品价格的上涨。

在这样一条涨价链条上,压力最终传导给了谁?政府的财政收入似乎没有受影响,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又增长了31.2%。房地产、汽油、公路收费暂时都不会过于担心,因为你不得不用,涨价了你也没处躲。但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涨价将使一直靠低成本行销世界的中国商品丧失竞争力。这个压力链条传导的压力,终于在它们身上体现了出来。

做制造业赚不到钱,超发的货币就会抛弃实体经济而转向资本品,这又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降低了制造业的利润,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泡沫化的循环。一个实体经济萎缩的经济体,要维持之前的增长,泡沫化是最简便的选择,我们可以用投资,用资产泡沫来维持纸面上的增长,然而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泡沫破裂后,这个经济体将在“失去的10年、20年”中苦苦煎熬。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