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共官媒里尴尬的西方记者

【新唐人2012年1月18日讯】(新唐人记者白梅综合报导)中共为了扩大所谓的软实力,在其对外宣传的媒体中高薪聘用了大量的西方记者。不过,这些记者却并不看好他们为之工作的媒体,认为中共的对外媒体囿于官方操控,无法与西方媒体竞争。

1月1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编译报导《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披露了受聘于中共官媒西方记者的尴尬处境。

西方记者“半心半意”的工作

据《法兰克福汇报》报导,这些西方记者在碰到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报导时,往往"半心半意"地工作。

报导以化名罗斯(Andrew Ross)的编辑为例说,有的日子他只是"半心半意工作",例如2010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的日子。

罗斯说:“那一天在北京官媒工作的西方编辑态度相似,他们在编审文字时只让它符合正确英文的最低标准。这是经常发生的,只要观察一下中国媒体的过分民族主义文章就可看出,那些文章的英文几乎都很糟糕,因为没有人下功夫修改。透过那些半生不熟的标题,或者报导中的双感叹号就可以看出记者们工作的‘半心半意’。”

文章说,像罗斯那样在中共英文媒体工作的西方记者有数百名。中共从2009年起将对外媒体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大力扩建,起初没有什么训练有素的求职者,由于西方报纸倒闭大量记者失业,中共官媒的高付酬有了吸引力。

“润色者”的软抵抗:“中国人不懂反话”

报导说,有的西方记者试图用微妙的手段瞒过审查。 在《中国日报》工作的布拉德肖(Claire Bradshaw)说,“中国人不懂反话’。比如她在2011年9月加的标题是‘美国宣布报导占领华尔街的’媒体禁区’,这个来自专制语汇的概念,给中共海外官媒《中国日报》带来嘲讽。

文章写道,“由于不可能就内容进行争论,有些西方记者就另辟战场,争取获得自我价值感。菲舍尔(Tim Fisher)几乎愤怒地说:‘我常常因为语法和他们争论,因为他们自认为懂得更多。’他在语言上做过的改动,常常又被改回来。这位已经离开《环球时报》的美国人质问:‘这是侮辱,究竟要我在那干嘛?’ ”

由于不能像在西方媒体中的记者那样工作,中共官媒的西方记者被视为‘润色者’,文章称这些‘润色者’的流动性很大,“《北京周报》的雇员斯图尔特(Brian Steward )估计,平均逗留11个月。”

文章透露,中共官媒也宁愿短期使用外国人,有一个不明说的规定,每个西方记者只聘用2、3年,最多5年。

斯图尔特说,“这样能不让他们有太多的影响。”

被编辑部里的中国同事隔离

该报写道,在海外的中共媒体中工作的许多中国雇员以为自己可以成为西方媒体的直接竞争者。但中共媒体中的西方记者却不这么看。为新华社工作的加拿大人凯勒(Jason Keller)说:“中国的记者都想像半岛电视台(Al Dschazira)那样一举成名,但这注定会失败。”因为这些记者被制约在矛盾中:当他们想让人信服时,自己却受到“官方”控制。

大多数的中国编辑都回避接触西方同事,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注意。英国人布拉德肖说:“我单独吃饭没有问题,但是与200人同处一屋,没人愿意坐你旁边,感觉不好。”但她会悄悄上网与中国编辑交谈。

报导指出,……中共的对外媒体想要改善与西方的交往,但在自己的编辑部里就已经失败了。

“起初许多人以为,中共的国际媒体攻势会从内部改革这个制度。美国人菲舍尔在2009年4月《环球时报》创办时加盟,他说:‘我当时真的很振奋。’聘请时向他许过媒体会更开放的大愿,他以为可以自己确定题目、建议规格、培训当地同事,然而他的任务却是修改糟糕的英文。现在他只能以自己的履历多了一行而聊以自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