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农村撤点并校 孩子住校疏亲

【新唐人2012年1月29日讯】认养孩童专题报导之5(中央社记者龙瑞云台北29日电)在中国农村有6000万名留在农村儿童,衍生许多教育问题。然而,虽然脱贫靠教育,但近来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实施撤点并校,为求学,孩子远离农村,亲情疏离和认同感成新问题。

中国家庭结构正改变中,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经济运行年报”,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首次超过乡村人口数0.5亿,逼近7亿人,这其中包括1.6亿到城里生活的农民工。乡村留下近6000万名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有4000万名以上,约8成是属隔代教养。

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农村中几乎不见年轻与中壮年人口,老弱妇孺们构成“幼无所养、老无所依”画面,中国常以“老少边穷”称之,或形容她们是“386170部队”,38指国际妇女节、61是国际儿童节、而70代表高龄老人,农村中只剩下女人、儿童与老人。

过去中国强调各点开花,村村有小学,近年来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实施撤点并校后,农村失去活力,毕业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班的世新大学两岸关系研究课程讲师黄文娟,她说,琅琅读书声已经在农村消失,孩子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农村没有生机。

农村路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撤点并校后上学路更远、更困难,有些学生需住校、有些学生有校车可以搭,但安全性堪虑,2011年是撤点并校的10周年,然后接连在最后2个月发生严重校车事故。

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甯县发生幼儿校车事故,21人死亡,包括幼儿,当时这辆限载9人的面包车(厢型车),挤进64人;不到1个月,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小学生校车侧翻,造成15名学生死亡。

用餐也是问题,有些学校目前仍没有食堂,学校不负责学生午饭,中午放学后就被学校赶出校门,有钱的学生还可以到小餐厅吃饭;贫困学生需饿着肚子;住宿也是问题,教室白天上课,晚上是寝室。

云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处长胡庭泽表示,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针对特殊困难地区包括滇西边境山区等14区脱贫,在教育方面,采集中办学及兴建寄宿制学校,关心学前教育,特别补助贫困生生活费,希望10年内普及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准。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副教授杨景尧认为,中国义务教育制度是非常复杂,并担忧难以落实。他指出,让农村每名学童受义务教育是有其难度,因此中国提出落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程”,撤点并校后,却造成学生们往城镇学校转移。

丽江市古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姚文华受访时表示,10年前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10年后学生数减少了,目前有628名学生,共18班级,约64个教职工,学生都来自10个村委会,全都是农村家庭,学校采寄宿制。

他说,撤点并校制实施后及兴建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条件比较好的孩子都到转学到城里学校读书,本校虽然师资量足,但硬体不足,特别是高考要考的电脑科,电脑设备无法让学生充分学习,在考试时竞争力相对比较吃亏。

并校减少的不只是学校数,而是文化认同,杨景尧指出,在农村孩童不只是小孩,而是一个家庭的劳动力,从4、5岁时,就需帮忙做各种家务和农活,从中学习生活实用知识与技能,培养勤劳及对家乡的认同。

孩子提早离开父母,读寄宿制学校,每天拿着课本,想着考试、分数、升学,从老师与课本中认识到农村是落后的、要脱贫就要离开农村,到大城市才是首选,久而久之,孩子成长阶段最重要资产的“亲情教育”渐远离,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也会降低。

中国针对西部地区贫困农村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教科书费、免学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12年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两个全覆盖”,有535万名学生每天人民币3元营养午餐;小学寄宿制学生每年补助1000元,初中补助1250元。

杨景尧认为,补助教育经费不见得能落实到每名学生身上,西部偏远农村教育因地理环境劣势,不能与东部沿岸城市并驾其驱,地方政府负责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依各校升学绩效分配教育经费,这容易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台湾至善基金会长期关注台湾原住民教育及越南和云南贫困孩童就学问题,自2006年启动认养云南大山女童就学计划,2012年也展开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希望有更多认养人参与云南计划,送爱到云南,让1165名孩子延续上学梦想。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