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古人尚玉的习俗

【新唐人2013年9月1日讯】古人尚玉,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以佩玉为美,对玉的特性理解也极其深刻。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有句俗话为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古人以佩玉为美。远在商周时代,人们就开始佩带玉饰。无论男子女子都爱佩各种形状的玉饰,还要用美丽的丝线、丝绳编制各种漂亮的结把玉包起来,看起来精致美观,温文尔雅,现在大街小巷卖的各种“中国结”就是中国古人用来镶玉的錣饰。玉佩的传统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有吉祥如意、长寿多福类、家和兴旺类、安宁平和类、事业腾达类和辟邪消灾类等,其中以吉祥如意类图案为多。

玉也能传达出人们祈福求祥的意愿。《后汉书》:“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帻绶,玉壶革带,金错钩佩。”玉壶是玉制的壶形佩饰,由皇帝颁发,表示敬老、嘉奖之意。

玉带

《织女传》里关于玉带的描述中,称天上的玉带是以玉为材料,上面镶上钻石,犹如银河一般,在玉一样亮的河里面,放上了很多星星。

通常来说,玉带,指的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俗称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亲王皆服玉带。”

玉佩

古人有腰间佩戴翡翠玉的习俗。在腰间佩玉兴起于唐代,兴盛于明代,唐代以玉带板地多少来确定官职高低,十三者为天子之带,纹饰为胡人形象。

不同质地、不同形貌的佩饰,往往有区分等级的作用。《唐六典》:“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铜,佩以为饰”《清稗类钞》记载: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挂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蜡、象牙、奇楠香等物为之,其数一百有八粒,悬于胸前。

在唐代腰间佩玉是鉴别身份地一个重要标志,天子在祭天、祭祖时都要在腰间佩戴整套地玉带饰以示庄重。据《明史》记载,帝王、一品、公、侯、伯、驸马或皇帝特赐,方能用玉带。纹饰先作底纹,在加工主题纹饰。

到了清代虽然改服易饰,取消玉带制度。但人们在腰间佩玉地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又因清朝地翡翠饰品市场繁荣,选用翡翠作为地带饰闪亮登场。

玉冠

冠是帽子的意思,冠玉就是帽子上面的玉,过去的人习惯在帽子上面镶上一块美玉,用来表示身份,其质地精良,一般纯正无瑕,故将美男子的面部形容为“冠玉”。

冠饰是图腾的产物,古代阐释美感起源时说“美”字是“羊人为美”,意为古人巫舞中以羊头为顶饰的会意表述。

佩玉养生健体

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

玉被视为吉祥信物。欧洲人除了认为玉挂在腰间有治愈肾病的功效之外,还和日本人一样,认为玉除了装饰功能之外,尚有“咒术的、宝器的、祭祀的”功能。人生无常、意外之事不可避免,人们深知佩玉有护身作用,不慎跌到了,身上有玉佩,人就不会受到伤害,故玉代表了吉祥和化祸为福。

近几年来,玉文化开始复兴。玉的养生机理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据化学分析,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硒、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活化细胞组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故有中医所说“有的病吃药不能医好,经常佩带玉器却治好病”,道理就在于此。倘佩带玉手镯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被动除视力模糊之疾,而且可以蓄元气,养精神。

白玉:有镇静,安神之功。

青玉: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

翡翠: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能帮助人克服抑郁。

玛瑙:清热明目。

老玉:解毒,清黄水,解鼠疮,滋阴乌须,治痰迷惊,疳疮。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