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为何公民抗命能成功》:大数据看占领运动

占中运动遍地开花,执笔时事件仍在演变之中,不少人关心运动如何收科,会否变阵,更隐隐然有路线之争。我忧心忡忡之余,不期然想起《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这本书,它告诉我,大卫要战胜哥利亚,鸡蛋要撼低高墙,必须恪守一个原则:非暴力

丹佛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 Erica Chenoweth 及一名智库研究员 Maria Stephan 合著这本三年前出版的书,试图鉴古知今,回顾过去的大型抗争案例,来归纳出群众运动成功的基本法。

她们统计了1900至2006年逾百年的323场波澜壮阔的大型抗争运动,发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功率,高达53%,比起暴力或武装抗争的26%胜算,高出逾一倍,而自1960年之后,非暴力抗争的使用越趋频繁,暴力抗争的案例则减少。

用较长远眼光,非暴力抗争若能成功变天,亦较诸暴力抗争,更有利孵化出更民主的体制,而引发内战的机会亦减少15%。

为什么这种示弱的和平不合作运动,竟然会较勇武抗争来得更有效果,作者认为,温和的抗争,较诸要打要杀,更易号召群众加入。平均而言,和平抗争参与者的人数是武力抗争的4倍。作者从这些案例中归纳出3.5%的“神奇比例”,指只要当地人口中超过3.5%加入了这场运动,即使是多独裁的政府,也难以承受超大的压力而屈服。

人马杂沓的和平抗争,不单止让当权者触目惊心,也令他们难以把参与者标签成一小撮别有用心人士、暴徒或恐怖分子。再者,人数越多,意味参与者当中,必然有一些亲朋戚友是公务员、纪律部队或亲建制者,令运动的影响力可以进入他们的圈子,令他们更同情运动,分裂当权者的阵营,甚至在镇压时投鼠忌器,想像一个防暴警察的女儿如果在示威群众当中,他对镇压清场命令的服从会有多大保留。

不过,非暴力抗争也有死穴,就是没有分裂的本钱,运动发展到中途,往往会因为未来抗争路线应该温和或激进而争持不下,但要记着,一个不能枪口一致对外的运动,是送给当权者的大礼,亦无助争取更多支持者。如何化解运动中的分歧,需要很强的纪律及领导能力。

巧合的是,作者 Chenoweth 日前接受美国新闻网站 Vox 访问时,谈到香港今次占领运动,她认为很多地方都做得很对,如人数够多、群众及战术运用多样化、组织力亦强,惟欠缺建制阵营的分裂。不过,尽管如此,她认为香港能成功争取真普选的机会,顶多是五五波,因北京似乎不想让步,港人最终可能要接受让步较小的方案。

这本来就是一场强弱悬殊的比拼,能将胜算提升至均势,已叫人动容,接下来就要看谁少犯错、谁更团结了。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