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真:斯大林修改斯大林的形象

为了塑造自己完美的领袖形象,斯大林不仅授意和指使他人篡改伪造历史,竭力美化他,甚至亲自上阵往脸上贴金。对于这点,赫鲁雪夫曾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做过详尽的揭露。

在谈到斯大林是如何搞个人崇拜时赫鲁雪夫说,斯大林自我吹嘘和缺乏最起码的谦虚精神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l948年他的《传略》的出版。这是一部毫无节制阿谀奉承的书,把斯大林写成了神,使他成了一个永不犯错误的圣人,历史上各民族的“最”。而且许多这样的歌功颂德之词都是斯大林亲手写在清样上的。

这里是斯大林亲手写的关于评述斯大林活动的一些例子:

列宁逝世后,在同信心不强的人、妥协分子、托洛茨基分子和季诺维也夫派、布哈林派和加米涅夫派的斗争中,最后形成了党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捍卫了列宁的伟大旗帜,将党团结在列宁的遗训周围,并领导苏维埃人民走上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广阔道路。这一核心的领导人和党与国家的领导力量就是斯大林同志”。

他接着是:“斯大林卓绝地执行着党和人民的领袖的往务,得到了全体苏维埃人民的充分支持,但他绝不允许在他的活动中有自命不凡和骄傲自满的影子。”

在这本书的清样上有这样一句话:“斯大林是今天的列宁”。斯大林看了,意犹未尽,亲手改动如下:“斯大林不愧为列宁事业的继承者,或正如我党所说,斯大林是今天的列宁。”你们看,说得多好。不过,这不是人民说的,而是斯大林自己说的。

斯大林还特别热心于赞扬自己的军事天才、战略才干。

斯大林在该书的清样上写道:“斯大林同志进一步发展了苏维埃的军事科学。斯大林制定了关于经常起作用的,决定战争命运的因素,关于积极防御和反攻与进攻的法则,关于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各兵种和战术技术协同动作,关于在现代战争中坦克集群和空军作用的原理。在战争的各个阶段里,斯大林的天才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完全考虑到了情况的特点。”

斯大林继续写道:“斯大林在防御和进政两方面都表现了他通晓军事的才能。斯大林同志的天才,使他凭直觉便预知敌军的计划并击退他们。斯大林同志领导苏军所进行的战并乃是作战艺术的卓越典范。”

斯大林就是这样被颂扬为战略家的。被谁颂扬?被斯大林自己。然而这时斯大林本人已不是作为一个战略家,而是扮演了作者兼编者,一部自我赞扬的自传的主要炮制者的角色了。

赫鲁雪夫指出,在期大林的“传略”中,还有另一个事实。

大家知道,《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由苏共中央的一个编辑委员会编写的。

顺便说一下,这也是一部充满个人崇拜的著作,由中央指定一批作家写成。但在斯大林“传略”的清样中,这一事实却被写成: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编辑委员会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并在他最积极地参与下,创作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但斯大林还不满于这种提法,于是在《斯大林传略》定稿时改成:“1988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了,这本书是由斯大林同志执笔写成的,并且得到联共(布)中央编辑委员会的批准。”

你们看,多么令人奇怪,一部集体创作竟然成了斯大林一个人所写的书籍。

难道在斯大林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许多大城市和企业能够以他的名字命名吗?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全国各地能够到处树立斯大林纪念碑——这些“生前的纪念像”吗?斯大林1951年7月2日签署了苏联部长会议在伏尔加—顿河运河上建立斯大林巨型雕像的决议,9月4日签发了关于拨铜33吨用于建立该像的命令。这些都是事实。谁到过斯大林格勒,谁就会看见那耸立的巨大铜像,而且这个铜像是摆在人们少去的地方的。为了建造这座铜像,花了大量经费,可与此同时,这个地区的人们战后仍住在破房子里面。

可笑的是,斯大林自吹自夸的脸皮如此之厚,却在自己的“传略”中说他“在自己的活动中没有一点自大和骄傲”,真够讽刺的!

与修改《斯大林传略》异曲同工的是斯大林对彼得‧帕夫连科电影剧本的修改。

彼得‧帕夫连科是斯大林最喜爱的作家。“当家的”曾四次授予他最高文学奖赏——一等斯大林奖金。战后,帕夫连科写了两个电影剧本:《宣誓》(1946年)和《攻克柏林》(1947年)。然而,帕夫连科在写这两个剧本时,还有另外一位合作者。这位合作者不是别人,就是斯大林。

《宣誓》写的是斯大林在列宁的棺木旁宣誓。帕夫连科曾以一种极为崇敬的心情把该剧本的手稿拿给他的朋友看。剧本上满是修改的字迹——这是主人翁自己修改的。所有修改之处都是关于主人翁斯大林的——斯大林自己修改斯大林的形象。

帕夫连科叙述当时的情况时说:贝利亚把斯大林修改后的角本交给导演丘列里时解释说:“《宣誓》应拍成一部神圣的电影,其中的列宁应成为圣经《福音书》中的先知约翰,而斯大林应成为弥赛亚(救世主)。”

在《攻克柏林》中,他们继续这样干了,而且干的得心应手。

在影片的末尾,安排了弥赛亚的封神仪式:斯大林来到了战败的柏林。不,他不是坐火车来的,那太没意思,他是乘飞机来的,身穿耀眼的白色制服(是啊,天使自天而降,身着白色服装)。他向等候他的人群走来,人群中有各民族的代表,于是人们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颂扬弥赛亚:

“人群中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乌拉’声。外国人用各自的语言欢迎斯大林,歌声响彻云霄:‘跟随您,我们踏上胜利之路,走向光明美好的时代’”——电影剧本中这样写道。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