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厕所革命”解决不了的问题

厕所革命”在中国一闹就是三年,这两天,有媒体开始对其三年来的成果进行大肆宣传、报导。文章显示,“自2015年开始,……‘厕所革命’的主管部门,国家旅游局启动了三年计划。2017年作为收官之年,已经取得了显着效果。截至目前,全国共完成新改建厕所50916座,占‘厕所革命’三年计划的89.33%。2015年,财政部4.8亿元的资金支持占旅游发展基金地方补助资金的60%”。

看起来,惟一能让旅游局引以为傲的“革命成果”正是体现在厕所的新增和改建数量上,这似乎就是“厕所革命”致力于解决的全部问题。除此之外,上述“成果”也就只剩下让人心生疑虑了。疑点一:“国家旅游局”为何会成为“厕所革命”的主管部门?如果说,旅游与厕所之间惟一、合理的联系只在于旅游景点必须有厕所,那么上述成果就会被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彻底否定,即“50916座”是否包括旅游景点以外的厕所数量?既然“厕所革命”是全国性的,并且闹了三年,那么普通民众的居住地是否就不存在公厕稀缺的问题了?

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农田深处的非景点区域,那里的厕所数量、环境又是否能让当地的民众满意?这是值得怀疑的第三个问题。当媒体报导称“厕所问题引发大量疾病”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将目标集中在环境更为恶劣、民众生活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更为低下的地区?然而,从“旅游局”这一本该专注于旅游的部门如今却要负责“厕所革命”的分工上,我们就能看出,只要不属于国家划定的景区、景点,中国大部分城乡民众的如厕问题,显然就会被忽略不计了。

或许有人会说,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首先解决这里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这种想法并不为过,但这里仍有两点需要说清道明:首先是关于资金的问题,景区内的厕所应该就在景点的运营范围之内,既然中国各个景区都能从门票等相关产业中获取利益,那么无论厕所收不收费,都不应该再从国家财政中索取新建与维修厕所的费用。

媒体刊发的文章中列举了这样一个来自海外的实例。说在德国柏林,有一个“茅厕大王”,他将创意产业与厕所产业一起开发,结果一年靠开公厕就赚了三千万欧元。但如今,咱们羡慕人家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一点,那就是德国政府能放心大胆的把公厕交给私人打理,咱中国能吗?更重要的是,交给私人之后,政府决不可能为其提供纳税人的血汗钱进行资助。

说完资金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谈谈环境的问题。无论是新建还是维修,三年的“厕所革命”无非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大小景点,如同变魔术一般,一瞬间能伫立起一座座洁净如新的厕所。但不知负责这项工程的旅游局领导们是否明白,厕所如今的焕然一新,并不意味着它能永远干净下去。漫长的过程中还需要良好的维护、管理,更需要如厕者的文明意识和高素质行为。无论是开发“第三卫生间”,还是增设仅供特殊人群使用的专用卫生间,若想要环境始终卫生、干净,就离不开使用者的保持和维护。

我们在羡慕、赞叹“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在厕所建造上彰显的人文关怀和设计智慧”的同时,显然不能忽视,这些国家在点滴之处所表现出的软实力以及国民在遵守公德与秩序上所达成的思想、行为共识。这才是一个国家及文化最重要的名片,这才是彰显一个民族是否发达、文明、健全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若想在公厕这项基础设施上达到日本及欧美的高水平、高标准,仅靠“第三卫生间”这类治标不治本的设计理念,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说,中国的“厕所革命”只是建立在数量的增加上,尤其是这种增加不仅凸显出地域上的“以偏概全”,更重要的花费了大量民资,那么这种致力于让厕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革命”就根本解决不了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折腾来、折腾去,这类政治工程也就只能是富了贪官,穷了老百姓,蒙骗了所有人。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