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新唐人2019年05月05日讯】立夏24节气中很重要的一个。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2019年立夏交于北京时间的5月6日2时58分。

历代典籍中对立夏多有描述。《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立夏时的夜晚观察星空,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南——从正东算起45°的位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且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正如农谚所说:“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

立夏三候

先秦史籍《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写道::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习俗—迎夏

中国古代官方很重视立夏节气。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珮,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司夏之神的敬意和对夏粮丰收的祈求。

宫廷赐冰降温

而在宫廷,“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存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立夏“秤人”

许多地区,立夏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称人。吃罢中饭,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立夏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

立夏饮食—尝三新

古时人们有了新的收获,会先设酒馔,供神灵和祖先享用。并且禀报神灵和祖先。

立夏有“尝三新”的习俗。因各地物产不同,各地的“三新”所指也不尽相同。不过,大抵都是当季的农产品。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尝食。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立夏吃蛋的习俗,相传来自女娲娘娘。(Pixabay)
立夏吃蛋的习俗,相传来自女娲娘娘。(Pixabay)

立夏吃蛋

民间还盛行“立夏吃蛋”。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乏力之感;甚者食欲减退以至消瘦,称之为“疰夏”。

相传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这就是立夏节吃蛋的习俗的由来。

夏季人体出汗多,食欲不好,宜多食水果以补充水分。(Pixabay)
夏季人体出汗多,食欲不好,宜多食水果以补充水分。(Pixabay)

立夏养生

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在立夏这一天合理地调配饮食,可以为整个夏季的身体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进入夏季,人们出汗多,食欲不振,对儿童来说,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在立夏这一天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竹笋、樱桃、麦仁、蚕豆等,还可以吃一点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开胃。

同时,进食各种营养保健粥也是开胃、调理身体的好方法。适合夏天喝的家常粥有许多:如将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鲜荷叶取汁,过滤后加入大米煮成粥,可凉心暖脾,帮助消化,对预防夏季小儿风热尤为合适。此外,红小豆粥、绿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非常适合夏季食用的传统食物。

(记者李倩倩报导/责任编辑:祝馨睿)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