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辉:中共军方高层为何拒绝与美方对话?

美国当地时间5月25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柯比(John F. Kirby)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又一次被问到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是否曾三次试图与中共军方对等官员通话,但对方不接电话。柯比没有直接承认或否认,而是称“我们当然希望能与在北京的对等官员们对话,我们仍然在为确认对话究竟如何展开而努力”。这其实也间接证实美军方试图与中共军方高层沟通,但没有成功。

此前的5月21日,英国《金融时报》的报导援引数名美国国防部官员的话称,奥斯汀部长曾三次邀请与中共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委员、中共最高级别军官许其亮对话,但均遭到拒绝。不仅如此,美国联合参谋长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将军自1月初以来也没能与中方同行进行过任何交谈。

在美国拜登政府和一些西方政府日益对北京强硬之际,美军方缘何要与北京军方沟通?而且还努力了三次?根据报导,美军方提出对话的原因是近来印太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中共军方在台湾附近动作频频,中美两军尤其在南海地区接触越来越密切,因此拜登政府认为,奥斯汀与许其亮的对话很重要。

对话重要到什么程度?显然程度很高,而让美方急于对话的重要原因大概率是中共军方在上述区域的行动,已经趋于严重,甚至有可能触及了美国的红线。有消息指,是因为中共海军和空军在台湾附近发动了入侵行动。是以,对话的目的应该是警告为主,以便能够缓解潜在的冲突或处理任何意外。

今年3月,《日经亚洲评论》网站刊登了美国退役海军上将、北约第16任盟军最高指挥官斯坦夫里迪斯(James Stavridis)的分析文章,明确了中共哪些行为被视为越过“红线”,并阐述了未来美军在太平洋对中共作战的战略。这完全可以视作美国军方的态度。

其列举的“红线”包括:中共或朝鲜对美国或其盟友采取的任何核武、化学武器、生化武器行动;中共对台湾或其近海岛屿发起的任何军事攻击,包括对台湾公共基础设施和机构的经济封锁或重大网络攻击;中共对日本军队捍卫日本尖阁列岛(钓鱼岛)及其周边东海专属经济区主权的任何攻击;中共在南中国海的任何重大敌对行动,以进一步占领周边岛屿并将其军事化,以炫耀武力来吓阻其它周边国家,或阻止美军和其盟国军队在海上进行自由航行;以及中共对美国盟友的主权领土或军事设施的任何攻击。

可以说,美国明确红线,就是在警告北京莫要轻举妄动,莫要以卵击石,否则将付出惨痛代价。而中共近期在印度南海围绕台湾的行动,或许正在触碰美国的红线。美军方高层试图打电话给北京,应该是遵循先礼后兵的节奏,即提前预警。

这样的节奏1999年时曾出现过。当年美国轰炸了中共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明面上是死了三个记者,但实际上死了中共十多名军事专家,正是他们帮助塞黑建设了米波雷达系统,并使得南联盟军队成功击落了当时最先进的美国F-117隐形战机,也因此触怒了美国和北约。

而在美国下令轰炸前,美国曾通过外交途径多次要求中共放弃对南联盟的支持,并发出“若再不停止要轰炸”的预警。当时的克林顿还曾亲自给江泽民打电话发出最后通牒,但江却无视警告,仍坚持对南联盟的支持。最终,被激怒的美国在几次发出警告无效后,向大使馆发射了精确制导导弹,直接将中共军事专家一锅端。如今,美国再次发出警告,谁又能保证类似的情况不会发生?

无疑,对于中共军方在印度、在南海,在台海的军事行动,许其亮等军方高层是一清二楚。那么,他们为何要拒绝与美方对话呢?中共《环球时报》给出的理由是:“美方打破外交礼仪对中国提出过分要求”,是“美国想改变规则的另一个体现”;此外,美国五角大楼还希望以此嫁祸中共,制造出“中美军事紧张关系责任归于中方”的假象。

在北京看来,奥斯汀对话的对象应该是中共国防部长魏凤和,而非许其亮,否则就是不对等。中共给出的理由很牵强。众所周知,美防长在内阁中排名第四,而中共防长在中共体系内根本没有太大权力,也不名列中共最高权力机构——25人政治局内;仅次于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副主席许其亮在中共政治和军事系统中的地位明显高于防长。对此,中共其实也是心知肚明。2018年,时任川普政府的防长马蒂斯访华时就曾跟许其亮举行会晤。

至于所谓嫁祸中共,制造出“中美军事紧张关系责任归于中方”,更是中共信口开河。如果中共不触碰美国的红线,又何来中美军事紧张?

既然借口很拙劣,许其亮等军方高层不愿面对美国军方的真正缘由就值得想一想了。是觉得自己理亏?不自信?还是不敢接受美国的警告或通牒?亦或是以此给美国下马威增加未来谈判筹码?

但不管中共如何反应,美国军方将中共军方高层拒绝对话透露给外界,就是在告诉美国人和世界,美国已经尽力提前预警,一旦美国采取某种行动,责任在于中共,而且美国军方业已做好了打击中共的准备。近日,对北京而言又有一个坏消息:美国新的国防预算计划增加针对中共的威慑开支,提高美国核武器的现代化程度和未来的战争能力。北京还要继续一意孤行吗?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