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搞错】降雨带北移对中国有大利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8月12日讯】《有冇搞错》。8月12日。

今年,中国北方发大水,造成了很多问题。5月、6月是黑龙江和山西、陕西,7月8月是河南、河北。水势凶猛,造成很大灾害。网上很多批评中国政府的声音,比如水库泄洪的问题,水灾警报的问题,一级警报之后政府执行紧急状态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值得探讨的,但今天我们想要谈的,主要是天人合一。

首先说明,我们说的天人合一,只是借助了古代的名词,今天咱们主要谈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比如,洪水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好迹象还是坏迹象?对中国的未来将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其实,最近几年,中国很多学者已经开始讨论一个话题,就是降雨带北移。这个话题其实有很多争论,因为北方某年下雨多,并不见得意味着降雨带北移,降雨带北移是需要多年观察观测数据来说话的。目前,这个问题尚未有最后定论,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这个趋势实际上已经形成了。

今年郑州发生大水灾,24小时的降雨量接近600毫米,相当于河南省平均的全年降雨。这是个案还是代表了某种趋势?这需要综合很多数据的。

降雨带是否有北移,最重要的观察区域,可能是东亚季节气候边缘地带。甘肃、宁夏、陕西、陕西、内蒙,这些地方的植被变化,应该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答案。比如说陕西宁夏和甘肃交界的毛乌素沙漠。这个沙漠在中国古代就存在,但如果根据严格学术意义来定义,其实只能叫沙地,有植被,但非常稀疏。


最近十年,这个沙漠上的植被越来越多,甚至被中共号称“消灭”了,并作为“人定胜天”的证据。

但实际上,很可能和中国西北地区变暖变湿,以及最近中国降雨带北移有关系。中国的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呈升高趋势,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区年平均增温速率为0.30℃/10年,而全国为0.23℃/10年,全球为0.12℃/10年,就是中国西北比全球平均的温度上升快一倍;降雨总体呈增加趋势,新疆年降水量增加速率为9.6毫米/10年,青海、甘肃中西部为5.4毫米/10年。

所以毛乌素沙漠的变化,可能更反映这个地区降雨量的慢慢变化。

其实中国降雨量的变化,不同地区也不同。五六十年代,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华北和西北降雨量,到了九十年代情况最严重。大家可以看一下郑义写的“老井”,那是山西的情况,其实陕西也差不多。

现在中国的情况是,新疆、青藏高原,甘肃的降雨量过去几年明显增加,而陕西、山西的情况也在好转,华北平原降雨也慢慢向五十年代恢复了。

中国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总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西部和北部水多了,整个流域的水也就大增了。其中,对中国特别重要的,可能是西北,比如陕西和山西,以及华北,主要是河北和河南。这几个省的降雨量和气温如果发生大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会非常大。

年降雨量五百毫米,在古代的时候,大概是农业和牧业的一个分界线。中国的长城,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界线的。原因很简单,年降雨量五百毫米以上,就适合农业种植了,而五百毫米以下,只能长草,所以就是养牛养羊了。

以前,有历史学者根据古代气象资料,来衡量政治变迁。这一点,在中国特别有趣,气温高而降雨量丰富的时候,中国的农业民族就向北向西逼近,而寒冷干旱时期,游牧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向南进逼了。

比如说甘肃。唐代甘凉地区,被成为塞外江南,连串的城市作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驿站,一个接一个,非常壮观。除了当时商业发达之外,也有农业发达的原因。但现在的甘肃就不同了,尤其是河西走廊那一段,原因大概就是降雨量出现了大的变化。

中华文明,其实就是在农业和牧业边缘发展出来的。

比如说黄帝,估计他是个游牧民族的人。他和炎帝和蚩尤打仗,请了多路牛人,包括风伯,会刮风,吹走云雾;请了魃,后来叫旱魃,专门对付水汽和下雨;请了马牛部落,提供马匹;制造了马车,这玩意估计只有平原才能发明,然后制造了指南针等等。

这些牛人,大部分都有干旱地区的特点,大概都是牧民。蚩尤这边会放火,就是刀耕火种,要放火烧山,然后种地;七十二兄弟都是铜头,估计是带了金属面具,也就是有冶炼技术,冶炼和用火关系很大,树烧多了,发现石头能烧出金属,所以有铜头。帮助蚩尤的,还有雨神和雾神。很显然,蚩尤是个农民领袖。他和炎帝是一伙的,所以炎帝,也就是神农部落,当然也就是农业的种族了。

他们最后在涿鹿大战,最后黄帝赢了。涿鹿在河北,也是五百毫米分界线附近。后来有了舜帝,山西人,仍是在五百毫米界线附近。

再到后来,后来大概是雨越下越多,洪涝灾害和积水严重,所以才有大禹出来收拾局面。大禹是四川人,靠治水起家,应该是古代第一个南方帝王。不过,后来周替商,秦继周等等,都是从西北部下来的,秦朝祖先是马官,应该也是五百毫米边界线附近起家的。

后来汉朝和唐朝,据分析都是气候湿暖的天气,农耕文明所以就特别兴旺了。我估计,中国古代的北方比现在暖和,所以才能有很多竹子,否则干嘛用竹简当书写工具呢?竹简一小片,是从很粗的竹子上削下来的。罄南山之竹,难书其罪,罄竹难书,南山就是秦岭,现在秦岭哪有那么大的竹子,四川才有。

这个可能说远了啊。

如果中国北方变暖,降雨量增加,意味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扩张期。按照以往历史是这样的。当然,中国西部和北部降雨如果持续增加,真的会对中国有很大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就是农业。过去一千多年,中国农业中心南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就是北方降雨减少,温度降低。现在中国主要农田都在东部,但工业也在东部。18亿亩地是中国农业红线,现在22亿亩,但高产田变成城镇或者工业园区了,大部分新开垦的地都在北方和西北,如果降雨增加,气温上升,对中国应该是利大于弊。

中国降雨带北移,在目前的趋势下似乎不难理解。现在全世界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暖化。中国地处东亚,大部分国土是季风气候。所谓季风气候,就是说陆地和海洋对热量的保存能力不同,陆地散发快,海洋散热慢。所以,夏天的时候,陆地热海洋冷,陆地空气上升,海洋空气补充进来,在中国就是东南风。海洋来的空气湿气大,就成了降雨。冬天相反,陆地冷海洋热,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是又冷又干。

如果全球变暖,气温上升,意思是夏天的时候陆地和海洋温差更大,东风更强,吹得更远,把那个五百毫米界线推向欧亚大陆里面去了。北方降雨就多了,中国北方河流里面的水也就更多了。

但这只是宏观上说的,舜帝的时候降雨量大增,淹死很多人,最后只能由大禹来处理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北方如果降雨量大增,虽然对中国宏观长远利益有好处,但其中的变化期,可能带来很多灾难,比如严重水患。尤其过去二十年,中共大型建设都是基于北方缺水来搞的,水多了以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起码,那个花费数千亿的南水北调,可能就成了一个多余的废物工程了。

中国人常说天人合一,其实是人和天去合,要适应于天道,其实就是适应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共存,而不是要求天来将就人的。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其实都是笑话。

比如巴黎协议,搞碳减排,为了阻止地球变暖。但根据气象资料,过去百年地球变暖的幅度,并未超越过去两千年变化的范围。

气候变化的因素是什么?科学界主要的共识是太阳黑子变化,就是太阳活动的作用,活跃的时候辐射量大,地球接收的热量就多,温度就上升了,太阳不活跃的时候,辐射量小,地球接收的热量少,气候就变冷一些。这些和什么碳排放,关系恐怕是非常非常小的。地球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生物大灭绝,没有哪次和碳排放有关,因为按照现代科学来说,那时没有人,没有文明,三次大灭绝,都是“天”的变化。

可见,中国人把宇宙和人世的重要性,按照“天地君亲师”排列,把天放在第一位,还是很有道理的。

石山角度)

石山角度:https://www.youmaker.com/c/ShiShan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