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红卫兵”写信忏悔:老师,对不起!

【新唐人2010年10月27日讯】(新唐人记者常春综合报导)“老师,对不起!”八名“红卫兵”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44年后,写信给曾遭他们批斗的老师忏悔。有人回忆往事痛哭失声;有人深感悔疚。有学者认为,这些学生“带了个好头”,迟来的痛悔对受害老师是个安慰。多年来从事文革研究的内地学者王文琴表示,眼见历史渐被遗忘,她有必要将这些书信公诸于众,让民众反省那段历史,避免历史重演。

86岁的程璧老师,在1966年文革开始时是北京外国语学校的负责人。她和许多教育工作者一样,先被撤职,后被学生关押。她多次遭学生毒打,头发被剃去半边,成了“阴阳头”。当年毒打的八名“红卫兵”今年中致信程老师道歉,忏悔当年的暴行。

多年来从事文革研究的内地学者王文琴,近日在广东的《南方周末》撰写有关文章。她称,最近我看到一些信,一些当年的“红卫兵”中学生向被他们斗争的老师道歉的故事。王友琴称,眼见历史渐被遗忘,她有必要将这些书信公诸于众,让民众反省那段历史,避免历史重演。

八名“红卫兵”信函节录

程老师:

我用“极左”思想教训了您一顿。现在回想起来,只有羞愧。

前些日子,一个在宁夏的同学给我来电话,说起当年在打姚淑禧教导主任时,他在旁边踹了她一脚。这个同学在电话里嚎啕大哭,十分后悔……今天我给您写这封道歉信,相信是可以代表咱们学校所有在文革中做过错事的校友,请您宽恕我们。这场浩劫中,学校的很多同学也深受其害……悔恨、羞愧终生挥之不去,受伤的心灵至今不能平复……我们这些所谓“红卫兵小将”是被利用被愚弄了。

记得还有一个女工叫刘桂兰的,因为出身不好,也被活活打死了。

程老师的回信节录

小珂、胡滨同学:

你们不会想到,看到你们的信,我是多么的感激……那时他们年龄那么小,懂得什么呢?有些同学在文革中说了错话,做了错事,那是当时形势所致,我很理解。我认为,你们也是受害者……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一场灾难。

学者呼吁还文化大革命真相

1966年到1976年,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个运动又被称作十年浩劫。关于“文革”的损失,一种说法是:整了一亿人,国民经济损失8千亿。经济损失的另一个说法为五千亿元。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国家走到一条绝路。

据专家们的保守估计,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者达773万人。据官方不完全统计,当时有3万3千6百95户北京市民被抄家,有8万5千196人被驱逐出城、遣返原籍。

今年五月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四十周年,不仅中国国内鸦雀无声,既使是在海外,有关纪念或讨论活动也不多见。

由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纽约市立大学史坦登学院及纽约皇后区法拉胜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题为“历史真相和集体记忆”的“文革”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于五月十二日到十四日在纽约举行。

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五十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此次文革研讨会提交的成果包括三方面:一是文革史实的考据与重新求证;二是文革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三是文革研究与反思的再反思。

署名熊飞骏的文章《设置文革禁区等于为文革招魂》提出,文化大革命对中华文明的伤害是无与伦比的,是中华文明史最为痛心疾首的一页,这段历史绝对不能再来第二次,否则中华文明就从根子上毁灭了,并且永远失去了复兴的机会。

文章还指出,我们对文革的批露则只限于前一个方面;对后一个方面则讳莫如深并因此设置“文革禁区”。因此我们对于文革的责难只限于“破坏文物古迹”,“打倒老干部”和“砸烂公、检、法”……

文章说,今天的中国因为体制的原因,贪污腐败已成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司法腐败无处不在,多数国民对贪官和流氓干警恨入骨髓。如果国民知道文革的错误只限于“打到干部”和“砸烂公、检、法”,他们会认为那是文革的“错误”吗?难道不认为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阳光时代”吗?难道不对文革心向往之吗?

文章指出,历史经验和人性规律证明,一个民族要想不重复某一悲剧,就必须要让这个民族在相当长时间内牢记这一悲剧的教训,时刻警醒这个民族别再犯同样的错误。否则因为人性容易健忘的原因,极有可能在若干年后以改头换面的方式重演这一悲剧。

塔园: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兴办的文革博物馆

已去世的中国文学泰斗巴金一直主张建立文革纪念馆。在他的回忆录中字里行间确实充满了真诚的悔恨和讲真话的愿望。从回忆录中不难看出,巴金老人不但对文革中大家讲假话反感,更对自己讲了违心的话感到难受和悔恨。

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把文革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到大家都不讲真话了。巴金老人认为,如果大家当时都讲真话,文革甚至可以避免,或者不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于是他呼吁建立文革纪念馆,在这个纪念馆里,他表示要摆进去自己文革期间写的那些违心的自我批评以及揭露他人的文稿。

2004年完工的塔园建在广东省澄海市莲上镇塔山的清山秀水之间,是迄今中国仅有的印记“文革”历史悲剧的游览胜地。塔山之巅这个圆形的仿北京天坛建筑,被媒体称作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兴办的文革博物馆。

澄海塔山上原本无塔,现在安放无数文革受害者骨灰,建有8个景点,并有孔子雕像,叶剑英雕像等。其前身为塔园,后改作为博物馆。其中,主体为一个小塔,内的墙上刻满文革十年的大量记录,包括刘少奇,黄克诚等照片,及大量史料。

文革博物馆的主要推动者是汕头市原常务副市长彭启安。1997年上半年,“碑廊铭史”开工建设。不久,澄海区一名领导要求他不要再搞纪念“文革”性质的东西了。

彭启安介绍说,这名领导提出“痛疤不要再揭”,一揭又要血淋淋,而且有可能引起社会动乱。彭丝毫不让:正因为是痛疤,才不应忘记。建设塔园不但不引发动乱,它的教育意义只会促进安定团结。

不过还有参观者鼓励彭启安。一名署名“原北京红卫兵王平”的人在文革博物馆留言:中华民族应该对自己的历史负责任,不光记住光荣,也会反省耻辱。一名叫“王泽铭”只有8岁的参观者也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现在,每年约有50万人次到塔山旅游。慕名而至者,流连于塔园景点之间,心眼大开,有对“文革”深思者称:“过往山水皆成过眼云烟,惟独塔园使心中大震,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反思‘文革’胜地。”

史鉴山屋之中,收藏了三四百本反思“文革”的书籍。版本之全,海内少有。屋前别出心裁地用巨石刻下几本著作的封面,如《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国防部长浮沉记》、《龙困》 、《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牛棚杂忆》、《我的一个世纪》。

彭启安认为,建设塔园和文革博物馆不是想揭谁的底子,只是想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为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使我们的国家能顺顺当当走向繁荣富足。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