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愿:《齐奥塞斯库选集》中的掌声和欢呼

提到齐奥塞斯库,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几个知道的了。这位老兄是前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兼罗马尼亚总统,毛时代“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之一,也是罗马尼亚历史上著名的独裁暴君

日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齐奥塞斯库时代:连掌声都分17个等级》,着实把我雷翻了。我这么说一点没有夸张,因为作者介绍了一本名副其实的“奇书”——《齐奥塞斯库选集1974-1980》(以下简称《选集》),不被它雷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 “奇”在哪?奇就奇在它那与众不同的独特体例:在每篇文章也就是齐氏在历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正文之中,都附有与会者的鼓掌和欢呼。

全书的第一页以鼓掌始,末页以鼓掌终,586页的篇幅中,95%以上的页码是有鼓掌记录的,而且基本是多次鼓掌或热烈鼓掌。根据笔者统计,全书共记录鼓掌800次。仅用于记录鼓掌和欢呼的字数,已经达到上万字,占全书篇幅的近3%,可见掌声频率之高。

把这本仔细翻查一遍你会发现,几乎讲话的每个自然段都要鼓掌,有的是一个自然段几次鼓掌,鼓掌频率集中者一页之中可以有五次以上的鼓掌记录。在一个论述人道主义问题的自然段里,听众六次热烈鼓掌。

1974年11月25日的《罗共中央关于党在十大和十一大期间的工作和今后任务的报告》第二节“罗马尼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部分,从全书第8页到22页,共有43次鼓掌,而齐氏的讲话正文不过一万余字。计算下来,平均齐氏每讲300余字就有一次鼓掌。每到讲话的某一大部分结束,尤其是讲话末尾,鼓掌更是达到高潮,像前锋进球后球迷席上的人浪一样起伏不息。在庆祝罗马尼亚建国六十周年的集会讲话中,最后一部分共20个自然段,全体听众共鼓掌19次,只有一个段落没有“热烈鼓掌”的记载。

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十大和十一大工作报告讲话的结尾,共有六个自然段落,全部讲话字数连同标点共243字,六次热烈鼓掌,平均齐奥塞斯库每讲不到40个字就要接受一次掌声和欢呼。以人的语速每秒4字计算,齐氏每讲话10秒钟就要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一次。

看到这些记载,可以想见当时齐氏每讲一段话话音还未落下,就淹没在会场狂热的鼓掌声里,鼓掌的长度甚至超过了齐奥塞斯库讲话的长度。鼓掌者的手还没来得及在桌面下放稳,又得举起来鼓掌。掌心从发红发热到麻木,手腕从酸痛到僵直,都没有休息的机会。这样的情态,上一代国人想必记忆犹新,现在也还有流风余韵。

《选集》不仅详细记录了鼓掌的次数,更详尽地标明了每次鼓掌的热烈程度、时间长度,是否伴随欢呼、起立,欢呼的内容,肢体动作,以致会场气氛、鼓掌者的情绪活跃度等。由低到高,掌声分为十七个等级:

鼓掌;活跃,鼓掌;热烈鼓掌;会场活跃,热烈鼓掌;

长时间鼓掌;长时间热烈鼓掌;鼓掌,欢呼;热烈鼓掌,欢呼;热烈鼓掌,全场起立,欢呼;热烈鼓掌,全场起立,高呼;长时间热烈鼓掌;欢呼;高呼;热烈鼓掌,欢呼;全场起立,高呼;长时间热烈鼓掌,欢呼;全场起立,热烈高呼;全体与会者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起立,长时间欢呼;热烈鼓掌,欢呼,历时数分钟高呼;全场起立,在激动人心的热烈气氛中,热烈欢呼;热烈欢呼,鼓掌;长时间高呼;全场起立,在热情洋溢的团结气氛中持续数分钟地欢呼—-,欢呼——,欢呼—–,欢呼—–热烈鼓掌和欢呼;在代表大会大厅里的全体与会者起立,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长时间欢呼—–,欢呼—–,热烈地高呼—–这样的区分,已经竭尽了官样文章语言表达能力。

各个等级之中,“热烈鼓掌”和“长时间鼓掌”的频率最高,合并占到60%以上;伴随着鼓掌的欢呼、起立、高呼、热烈欢呼大都出现在讲话的结尾,或者某个重要章节的告一段落。虽然频率不如热烈鼓掌,但每次出现时记载的内容却最为详细,显示其比通常的鼓掌来得重要。这也符合大会的实际情形,每到领袖讲话结束,会场总是淹没在掌声和欢呼的狂风骤雨之中,会议也就此胜利落幕,对外宣布为一次团结的、圆满的、成功的大会。没有了群众的掌声和欢呼,会议就好像缺乏一个合理的结尾,领袖的讲话也落了空,文章没有做完。

耐人寻味的是,处于最低等级的“鼓掌”本应是最经常动作,在选集中出现的频率却极低,全书加起来不过10余次。这似乎形象地说明了,会议参加者不仅没有不鼓掌的权利,甚至没有一般性的鼓掌权利,这样的鼓掌很可能被认为是敷衍。一定要表现出热烈度,具有时间长度,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内心表达,虽然在“热烈鼓掌”之下发热的也许只是手掌。

“鼓掌”集中出现的一篇讲话,是1978年8月罗马尼亚欢迎中国领导人华国锋访问的宴会祝酒词。或许是由于掌声的物件不仅仅是献给齐奥塞斯库,而更多是给予来访的外国元首,关于掌声的记载一律为简单的“鼓掌”。此前一篇齐氏访问中国时在欢迎宴会上发表的讲话,则没有掌声的记载。当然这次宴会中不可能没有掌声,或许齐奥塞斯库不便于在著作中表现出坦然领受兄长国家的掌声,这成了全书中唯一没有掌声记载的讲话。

鼓掌之外,编者还偶尔记录了与会者的“活跃”情态。在以严肃为己任的官方语言中,“活跃”这个描述算是对与会者个人情绪的一种不失分寸的宽容(估计听众是得体地笑了起来,而不是窃窃私语),或许也体现了与会者在此处的鼓掌是自发、衷心的。但它总是让人想起对类似鱼缸里的金鱼这种小动物的状态描述。

在一次农业问题的讲话上,齐奥塞斯库提到要让人们唱唱歌、跳跳舞,但也必须干活,用了一个比喻说,“只靠跳舞是不能生活的,那你就会像蟋蟀和蚂蚁一样倒楣。”此处记录“会场活跃,热烈鼓掌”。

可以认为,齐氏用蟋蟀、蚂蚁这样的比喻调动了会场的气氛,让代表们感到了某种松弛。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些代表的情绪松弛,是否也是对讲话者需要效果的自觉配合呢?譬如说,换一个普通人用倒楣的蟋蟀和蚂蚁来比方懒汉,是否就能让会场“气氛活跃”,代表们情绪松弛呢?此处表现得“活跃”或松弛的代表们,也不过是近似于齐奥塞斯库口中的蟋蟀这样的小动物,在豢养者撩拨下奉命活跃而已。

自然,连这样的“活跃”机遇也甚少,全书中仅出现了这一次。齐奥塞斯库并不是一个善于开玩笑的人,或者说他不觉得有必要常开这样的玩笑。他更需要的不是气氛的活跃,而是鼓掌的热烈。

鼓掌只有热烈度和时间的分别,毕竟与会者的一双肉掌发不出复杂的音效。但欢呼不一样,既可以在热烈度和是否起立上有所区别,欢呼的内容更是大有讲究。

尽管所有欢呼的内容都是围绕齐奥塞斯库,但一般来说,需要把齐奥塞斯库和某个另外具有永恒性、崇高性的事物联系起来。

最直接的欢呼语式是:“齐奥塞斯库——齐奥塞斯库!”更常见的欢呼语式是“齐奥塞斯库和—–”,“和”的物件只有一种:人民。这个欢呼用语出现相当频繁,尤其是在群众大会的讲话上,似乎说明着齐氏和人民的良好关系。

最常见的欢呼语式是“齐奥塞斯库——”,破折号搭配的物件有好几种,包括:“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共产党”;“齐奥塞斯库——和平”;“齐奥塞斯库——罗马利亚”。最经常出现的是第一种搭配,可算标配;“齐奥塞斯库——和平”的搭配通常出现于赞美其外交政策,因为齐氏施政的最大亮点似乎是他和中国一起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苏联对其他“兄弟国家”的霸权,齐奥塞斯库历次讲话中的外交部分永远是鼓掌和欢呼频率出现最高的段落。

笔者孤陋寡闻,从没听说哪个国家的出版物曾有过这种雷人的体例。古代的君王固然以山呼万岁为成例,但并不在诏书或起居注中注明臣民三跪九叩的情形和次数。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中,马恩无缘热烈鼓掌和山呼万岁的待遇,有了待遇的列宁和史达林著作中也没有掌声和欢呼的记载,至少翻译成中文的没有。毛泽东虽然在国际共运史中的地位和齐奥塞斯库相比不啻天渊,享受的崇拜也登峰造极,却也没有在语录和选集中记录掌声和欢呼。民主国家元首的著作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选集》的体例实在称得上是齐奥赛斯库时代的一大独创。

如果你想研究共产党当权时罗马尼亚的政治生态,这朵奇葩可是个生动的标本。那个时代,各种官方会议总是伴随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齐奥赛斯库本人出席的会议就更不用说了。由《选集》的附录可见,会议的监控者是如何细致地对每一次鼓掌的细微区别了然于心,并记录在案。在这样的情形下,谁又敢在自己的掌声中稍微露出懈怠呢?记得《炎黄春秋》曾载文披露,齐氏在位时期每次举行大会,罗马尼亚官方都组织一批保安部队成员坐在会场的头七、八排。齐奥塞斯库讲话时,隔两三分钟这些“政治啦啦队”就站起来鼓掌、叫好。出席大会的其他人也不得不站起来鼓掌。齐奥塞斯库每讲一次话,大家不得不站起几十次。谁又敢坐着不追随这些保安部队人员呢?

在记录政治生态的同时,这朵奇葩也赤裸裸地展现了齐奥赛斯库的虚荣和自欺。你看,这家伙不仅陶醉于每次讲话时与会者鼓掌和欢呼的现场效应,而且还要把它们一个不拉地保存在自己的著作里。做事如此出格雷人,动机不就是为了显示他是如何深受民众的拥戴和崇拜吗?不难想像,当齐奥赛斯库翻看自己的著作,看到一阵接一阵的掌声和欢呼时,他是如何的忘形自得。那一刻,他一定被自己是如此的深受人民的拥戴和崇拜感动了!

由附录的巨细无遗和郑重表述来看,《选集》编者显然认为掌声和欢呼是齐奥塞斯库讲话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就是齐氏著作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正文,不能拿掉或以注释方式体现。当然,编者这么认为绝不是因为他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编辑观,而是因为这是齐氏本人的意愿,他不得不执行罢了。那么,齐氏本人为什么要把每一次的掌声和欢呼一个不漏地记录在案呢?

选集的中译者特意注明,书中有一篇文章是根据罗马尼亚《火花报》译出的。由此可以推见,当时的罗马尼亚报纸登载齐奥塞斯库的讲话,也必须是正文加掌声一样不可少。

顺带说一句,别以为这里讲的仅仅只是齐奥塞斯库时代的轶闻,它照见的其实是所有共产党国家的共同风景。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