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灏年:抗日战略(3):国民政府的持久战

二、国民政府的第二条抗日战略:持久战

我下面要讲的是他的第二个大战略,也就是总战略、主战略。是什么?就是“持久战”。大家都知道,中国打胜日本是靠的持久战。可是中国为什么要选择持久战呢?大多数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大家都认识到敌我强弱差别太大,日本太强,中国太弱。晚清失败,中华民国初创,北洋军阀乱国十七年;1927、28年北伐两期成功,重建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开始走向经济建设,不到十年的时间,又打了十年内战,外有日本的侵略,苏俄帝国的颠覆,内有中国共产党的叛变,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中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变成一个国力充沛的大国、强国。所以,当日本人决定侵华战争的时候,日本的可动员兵力是四百四十八点一万人,中国可动员兵力才两百三十万。日本有飞机两千七百架,我指抗战初期,两千七百架,我们中华民国的空军才有六百架飞机。日本的海军吨位是一百七十万吨,是我们中华民国海军吨位的十九倍,有研究说是我们的三十一倍或三十二倍。日本的军队每一个师的装备是我们同等的一个师的装备的三倍以上。抗战初期中国的军人三个人合一条步枪比比皆是,到了抗战末期甚至出现八个人、九个人合一只步枪的状况。日本可以自己制造飞机、坦克、大炮、重机枪,重型武器,我们中国只能制造轻型武器。我们没有办法跟人家比,要是硬打肯定败,所以只有一个办法,跟它打持久战。只有打持久战,把它拖在我们中国,让战争拉得越长,日本就越难打下去。所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原因。

第二个,要看到,中国太大了,我们的祖国太辽阔了。那很多台湾朋友到大陆去,回来都跟我说一句话:“哇,大陆真大呀。”是,大陆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大到了东边是平原,西边是高山,我们整个大西南,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可以堵住从东边上岸、从北边打下来的日本侵略者。从我们的地形出发,那么,中国的抗战也是适于持久战,如果用持久的办法的话,是可以争取到最后的抗战的胜利的。

第三个,那就是世界大战的眼光。如果中国的大战,抗日战争,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的话,那么,如果有一天,当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的抗日战争就会变成整个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到那个时候,不想支持我的就会支持我,不想援助我的也会援助我了。蒋介石先生有一段名言,他说:“日本没有丰厚的资源支持它打持久战。因此,它是急于解决中日战争,然后,获得中国的资源以后再做进一步的念头。可是,我们用持久战的方法,把日军拖在我国的土地上,时间长了以后,日本就一定不是北进就是南下。北进,就是打西伯利亚,那里有石油;南进,就是打东南亚,那里有橡胶。高性能的飞机轮胎用的橡胶必须用东南亚的自然橡胶,人造的橡胶,虽然德国已经发明,但是还不能够拿来做一些非常先进的用途。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日本人迟早会得罪苏俄,迟早会得罪西方。在它得罪苏俄和西方的时候,世界大战的链条就从东方打开了一个最大的缺口,我们的战争的胜利就有希望了。”蒋先生的原话大意如此。

在这个情况下,蒋先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所以,他才认为对日只能打持久战。何况,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以后,蒋先生在两天后,蒋先生在他的日记里面就写下了一句话:“日本侵略我国,证明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第二天他又写了一篇日记,上面说:“日本侵略中国的情形,实在为历史上的诸国所不能想像,我不知道世界一些国家能否看到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所以,在1932年的时候,就是七七抗战前五年,1932年的时候,蒋先生就说:“我们只要保住了云贵川三省,我们就一定能够争取到抗战的最后胜利。”1935年,蒋介石先生单骑走西南,就是要开始建设西南的大后方。所以,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先生才立即宣布将首都迁移重庆,让重庆做陪都。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蒋先生的持久战思想被灌输在中国人民抗日的战争当中。

那么,这个持久战思想,在蒋先生的策划里面,是分两个阶段的。

1. 持久战的第一阶段

它的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呢?第一个阶段是从1937年7月7号到1938年的11月,蒋先生称这一段时间的抗战叫“第一期抗战”。第一期抗战,它的战略的方针是什么?它就是,在北边——在平绥线,在同蒲线,在平汉线,在津浦线,四条线上,让我们的军人节节抵抗,绝不容许敌人沿着四条铁路线迅速的打入我中原、夺取武汉,然后造成把我军从西往东打,最后我军没有退路,退到大海里面去,我们的抗战就彻底失败了。所以,在这四线的抗战当中,可歌可泣啊,可歌可泣啊。

所以,蒋先生他所设计的第一期抗战,就是在北边四线节节抵抗,像山海关大战一样,在这四条线上,国军成排、成连、成营、成团、成师的壮烈牺牲的,比比皆是。德州守军,打到最后,最后一个士兵阵亡在战场上,没有一个人投降。所以,整整坚持了四个月,让日军不能如他的意,将我们的整个华中战场隔开。日本的目的没有实现。然后,蒋介石先生决策了“上海大决战”。所谓“上海大决战”,就是面对上海的侵略的日军只有一万八千人,蒋先生投入了三十万国军,五十个师,摆出一副“大决战”的样子,日本人慌忙从国内调兵,从北线调兵——就从四线调兵,来打上海的“决战”。可是它中计了,因为蒋先生不是要进行上海决战,而必须用上海决战把日军堵在上海,让它不能迅速的进攻上海、以后顺利的打向南京,这样我们长江下游的各种各样的物资、人才都不能迅速的运往武汉、不能迅速的运往重庆去建设我们的后方。上海大战整整坚持了三个月。北边坚持了四个月,东边坚持了三个月,这样一个战略的计划造成了日本一个惨痛的失败,那就是“三月亡华”的美梦没有了。我们赢得了对北边的四个月、对东边的三个月,长江下游的人才和物质通通的移向了重庆。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有一个报告:长江中下游的高级知识分子99%被安全的送到了后方,中级知识分子80%送到了后方,中学生50%送到了后方。这样一个政府,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所以在抗战前期,这个持久战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的根本的要旨叫做“以时间争取空间”,就是我跟你拖,拖完了这一段时间以后,你就自然而然的破灭了迅速灭华的愿望,同时我也把物资、人才运到了西南,我就有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

2. 持久战的第二阶段

那么,抗战第二期,从1938年11月到1945年抗战胜利,所谓抗战的第二期,也叫做抗战后期,在抗战后期里面,蒋先生的方针是什么呢?就是在抗战前期作战的胜利成果基础上,全面的实行“保卫后方,消耗敌人”,用时间消耗敌人的方针,以与世界大战接轨,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在第一期大战当中,有五次大会战,大家都知道,有太原会战,有上海会战,有徐州会战,有南京会战,还有武汉会战。

五大会战,各有其能。太原会战是拖住敌人,不能迅速南下;上海会战是拖住敌人,不能迅速西上;徐州会战是要保护住津浦线,让日军不能打通津浦线。大家知道,津浦线从天津到南京,不能让他打通。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徐州会战既是真打,又是假打,因为在徐州外围进行打仗,打后打到日军真的已经完全把徐州包围的时候,国民革命军的主力五十万迅速撤退,到了武汉大会战准备去了,日军等于扑了个空。就在这个时候,日军想通过大别山,想通过安徽的淮北,想通过长江的背面,经过安庆来打武汉,在这个状况下的蒋介石先生和国民政府决策了花园口的决堤。到今天为止,在纪念抗战七十周年的时候,共产党又把这个题目抛出来了,说蒋介石、国民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在花园口决堤,造成黄汛爆发,人民被淹死八十多万,无数的人民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现在在网站上天天喊。我很想也写一个博客,告诉他们,一是无知,二是无聊。为什么?因为,在世界的战争史上,牺牲局部以保证全体的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使用过。著名的俄国库图佐夫将军1812年火烧莫斯科,让拿破仑进入进入俄国的腹心地带,最后让他在冬天里面把他们冻死,这就是牺牲莫斯科、拯救俄罗斯嘛。那花园口决堤,日本人在它的军志里面写了这样的两句话:“由于中华民国决堤花园口,所以推迟了我军进攻武汉时间四个月。”在战争年代,拖延侵略四个月,该是怎样了不起的一件事情。《黄花岗》杂志在前些年(按:2003年4月总第7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花园口决堤真相揭秘》,希望大家有空上网站去查一查,那里面是有一个国军——当年的国军的团长写的回忆录,是怎样非常有序的、非常认真的进行了这次决堤,将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最低的程度。(按:此外,《黄花岗》杂志2014年4月总第47期转载的《花园口黄河决堤89万死亡的数字怎么来的?》一文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指出,“这个数字包括了黄氾区1938年到1947年十年间因水灾、旱灾、蝗灾和风灾直接、间接死亡和失踪的人数总和,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或因统计的困难,或为了多捞些‘补偿’,也有虚报数字的。”)
徐州会战以后,有武汉大会战。日本天皇做了一个决策,他没有想到不能三月亡华,他没有想到徐州会战他扑空了,他当然也没有想到他居然侵华到现在为止,中国国民政府的军队正在武汉等着他,所以他决定侵华日军——我们的话来说叫侵华日军啊,只打武汉这一战,打完以后就不再打了,保住他们已经在中国夺取的土地。但是他要求日军一定要打赢这一战,所以几十万军队,五百架飞机。在武汉大战当中,蒋介石打得血天血水啊,可是我们中国军人在武汉大战当中打了一个平,过去在上海会战的时候,其他会战的时候,都是我们战死七个,日军战死一个,后来慢慢慢慢的,我们战死三个四个,日军战死一个,到了武汉会战的时候,我们战死六万,日军战死六万,中国军队的威风、中国军队的志气打出来了。所以我认为,从前期抗战来说,它留给第二期抗战一个什么东西呢?这样一个艰难的前期抗战,如此痛苦的前期抗战,他打的是什么?样样都不如人家,他打的是什么?他打的是一个报国心,他打的是一个民族精神。所以从表面上看,五大会战,我们是败多胜少,但是我们的战略赢了,为持久战奠定了基础。对日本来讲呢?它是胜多败少,可是他的战略败了,注定了它侵略中国的彻底败亡。

所以,第二期大战要继承的就是第一期大战给它留下来的、给我们国民政府留下来的这个持久战基础。所以,第二期大战它的方针是什么?保护大后方。在平汉、津浦两线,特别是平汉线,和日军纠缠,让日军没有办法超越中原地区向大后方进攻。然后用以少胜多的办法,以小胜获取大胜的办法,来逐步的以时间消耗敌人。所以我称它为“二期抗战是以时间消耗敌人的作战,持久战。成功不成功?二十二次大会战,打了十七次大会战都是在二期战争中打的。

阵地战、游击战和运动战三结合

二期战争中所打的这些会战都继承了一期战争中的一个鲜明的战略特征,那就是蒋先生在抗日战争当中创造了一个战略,叫做“阵地战、游击战和运动战三结合”的战略。这是我苦思冥想出来的啊,因为我看了他打仗以后,我发现很了不起。了不起在哪里呢?

首先,蒋先生认为,我们在消灭敌人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重视后方的敌人,我们要在后方有我们的军队。所以他在二期作战开始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划分,把战区重新划分。他怎么划分的呢?他把察哈尔和河北划分为第一战区,往下是第二战区,到了山西、河北这个地方是第二战区,第三战区在江浙,第四战区在广东。第八战区在绥远,北边,是朱绍良的战区。还有湘鄂赣的战区,是属于薛岳代陈诚作为司令长官。那么在山东呢,建立了冀鲁战区;在在苏北,江苏和山东之间,建立了鲁苏战区,东北军将领于学忠,在这里建立了战区。那么,总共建立的是十大战区,每一个战区里面,都基本上围绕着平汉线的左右,作为一种对后方保护的屏障。每一个战区里面,都在敌后留下了自己的根据地。每一个战区,都在它的根据地和根据地外面,在敌人的后方,打击日军。

所以,蒋先生是这样部署的:他是把他的军队变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正面战场,就是敌人打到哪里的时候,就从这条线下来,一直到这儿,这条线。蒋先生让他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抵抗或者侵扰日本军人。在敌后战场呢?他拿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刚才我讲的正面战场也是三分之一的兵力。那么还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四川,在大西南进行培训。三分之一在敌后,三分之一在敌前,三分之一在整训,所以整个中华民国的军队两百多万,是分成了这三个部分,这样好有利于抗战。

所以,每一次大型战役,特别是第二期的十七次大战役,最著名的长沙的四次会战,衡阳会展,常德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这些大型的会战,都是由战区里面的游击军打的,配合主力部队,正面、后面同时进攻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蒋先生第二次战区的划分,完全是站在一个对于东边守西边,对于西边是在东边打,在敌后打,造成敌军陷在里面,既不能西进,又不能东退,想北上、想南下都很困难。只有两次,一次日军要打潼关,想打宜昌,结果被蒋先生调兵把它一下给堵住了,整个的把日军摧垮,它所占领的县城全部夺回来。第二次,1944年的日军“一号作战计划”,它通过湘桂线,湖南到桂林的湘桂线,一直打到了贵州独山,到了独山以后就离重庆很近了。蒋先生调了汤恩伯南下,将日军打回去了。所以整个抗战期间,大后方没有遭受日军的进一步进攻,就是中国的土地上它没有办法再往前走,往前打。所以我说,他的整个的战略就是这样部署的,他设计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三结合。

这个“三结合”的一个著名的战役——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战役——就是台儿庄大捷。台儿庄大捷是怎么打的呢?大家知道,台儿庄大捷就在江苏的徐州附近,那么好,他怎么打的?他是采取命令第二集团军守台儿庄,然后五十九军和另外一个第四十军共同和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来守,守势。然后他派第二十军团的司令官汤恩伯,避开津浦线正面,转移到津浦县西北面兰陵的云谷地区,藏在那儿。在台儿庄打响以后,日军马上进军,要从津浦线往南打,打台儿庄啊。所以日军有一个军,就是一个师团,立刻进入了兰陵的秋湖地区。秋湖。这就是兰陵。这边是云谷,这边是秋湖。那么,进入秋湖地区以后,马上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孙连仲命令汤恩伯第二十集团军派出第五十二军,去秋风卷落叶一样的,迅速的卷住了日军进入秋湖地区的部队。像打游击一样的。他这个游击不是游击队,是游击军。第五十二军一下子卷过去把秋湖围住,那么五十二军把秋湖的日军围住以后,秋湖的日军就不能南下去打台儿庄。在这个状况下,然后孙连仲和庞炳勋、张自忠的军队,他们三股军队,对来犯到台儿庄的日军开始打起来了。就变成什么?一会儿日军打进来了,一会儿又把日军打出去了,就打成了巷战了。在这种状况下,汤恩伯的第二十集团军在围住了秋湖的日军以后忽然转移到台儿庄北面,从侧边来威胁日军,然后在庞炳勋和张自忠的军队的配合下,从外围把台儿庄全部围住。围住了外围以后,最后的决战打响了。打响以后,台儿庄终于把日军消灭了一万多人,成为抗战早期的一次重大的胜利。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打台儿庄的时候,他是第二十军团是采取了游击战术来进行里外配合来消灭敌军的。可是,他这个游击战,不是游击队的战,不是共产党讲的游击队,是叫“游击军”,他是大规模的正规部队采取游击的闪电方式来进行包围,进行侧面攻击,进行大包围的。所以我就觉得,后来的第二期的十七个大型会战当中和其他的大战役当中,因为我今天时间关系——我不能一大战役一大战役的讲——可以说,蒋先生都是运用了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每一次大战所预定的战略成果。所以,在打徐州会战的时候,打台儿庄的时候,外围的游击战,对台儿庄的胜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我会说。那么,我们从第二期里面吸收了第一期的经验,我们通过蒋先生的三配合的战略,终于打到1945年,我们翻身了。我们终于反攻了,我们终于最后胜利了。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黄花岗杂志》第五十二期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