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家长绝望自焚:孩子入学有多难?

【新唐人2016年05月31日讯】【热点互动】(1468)家长绝望自焚:孩子入学有多难:近日,北京昌平的一名家长因为孩子没有北京市户口无法入学,愤而自焚,而就在这位家长自焚的前一天,北京丰台区又有数十位家长到政府前请愿,抗议外地孩子入学条件苛刻,致使很多孩子无法入学读书。另一方面,中国高考的地区配额制度,也一直被外界认为是极大的教育不公,近期,也多次出现家长的维权事件,那么在中国,外地孩子在城市入学到底有多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种社会不公现象?在中共现行体制下,有可能实现教育平权吗?

主持人:观众朋友好,欢迎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直播节目。近日北京昌平的一名家长,因为孩子没有北京市户口无法入学愤而自焚,而就在这位家长自焚的前一天,北京丰台区又有数十位家长到政府前请愿,抗议外地的孩子入学条件苛刻,致使很多孩子无法入学读书。另一方面,中国高考的地区,配额制度也一直被外人认为是极大的教育不公,那么近期也出现了多起家长维权事件。

那么在中国,外地孩子在城市入学到底有多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种的教育不公现象?在中共的现今体制下有可能实现教育平权吗?今晚我们就请来两位嘉宾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和解读,一位是在现场的时事评论员杰森博士,还有一位是通过电话和我们连线的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元华先生,非常感谢二位。那我们在节目的开始还是先来看一个新闻短片。

5月21日,北京市昌平区官方微博发消息说,20日,在昌平区政府门口,安保人员“及时阻止了一位外地男子自焚”,伤者被紧急送往医院。

有知情网友随后爆料,这名自焚男子是一名非北京籍学生的家长,因为遭遇黑心地产商违约,购买的房子迟迟拿不到房产证,导致孩子因缺少手续而无法入学,在找遍了各个政府相关部门投诉无果后,这名家长绝望之下才愤然选择了自焚抗议。

据港媒报导,事发后,多名非京籍儿童及家长,手持写有“我要上学”等内容的纸张,到区政府门外请愿。

《新唐人》记者了解到,北京的外地儿童入学难问题长期存在。就在男子自焚的前一天,北京丰台区也发生了数十名家长到区教委请愿事件。

从外地来北京工作已经十多年的沈女士向《新唐人》讲述了非北京籍孩子入学的艰辛。

北京丰台区请愿家长沈女士:“我们这样去(教委)登记已经登记了三次,每次都告诉我们,说我们暂住证不合格、社保不合格,或者是其它的,反正就会找出一项如果是不合格的,就是说不让在北京上学,就让孩子回老家。反正就是把我们赶出去那意思。”

沈女士气愤的表示,北京对外地儿童入学条件极为苛刻,毫无通融余地,而且经常变来变去,也不提前通知家长,令很多家长报名时措手不及,为各种证件东奔西走。

据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各地区、各学校的细则都有所不同,非京籍租房的儿童要办齐28个证件才有初审资格。

主持人:好,观众朋友,我们今天这一期谈论的是在中国大城市外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如果您对这个事件有什么看法的话,欢迎在节目中间给我们来电话。我想先问一下杰森,我们看到这个新闻中的这位自焚的家长,他好像是说他的房子就是买了,但是迟迟没有给他,所以错过了什么什么日期。

杰森:不是,是买了房子,但是有时候他房子房产证可能暂时批不下来,承诺什么时候给你,但是到时候没给你。

主持人: 所以他错过了当地政府要求的某个日期。

杰森:对。

主持人:我们以北京为例,到底在北京外地孩子入学有多难呢?

杰森:其实这是一个统一的越来越难的一个趋势,因为目前来看的话,中国有一个义务教育的法律的,根据这个法律各地政府都应该提供在本地居住的孩子最基本的基础教育。换句话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这么个九年义务教育。

主持人:它有这个法律。

杰森:对,有这样一个相应的法律。但与此同时,北京又有一个相应的政策,控制超大规模城市的人口发展。那么在这样两个矛盾的政策下,北京在外地小孩入学的过程中,在过去大概将近十年的阶段,有一个从难到易,又从易到难的过程。特别是最近三四年的过程,它又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开始不可能到后来你只要办全五证就行,但是从五证到在2012年左右又减成了二证,但是很快2013年又恢复了五证,而且又规定说各区政府可以有特殊的要求,那么很多区就变成了28证。

刚才媒体报导中是,28证通过的是初审。换句话说呢,28证办完了以后,你才刚刚够他们审批的资格,等你初审完了以后,进入“入户直接调查”,他不调查你家长,怕你家长撒谎,他就入户直接调查小孩,比如说是居委会的、派出所的,加上学校老师,直接跟那个小孩对话。你想想看,五六岁的小孩很多都吓傻了,哭得什么都不说,那你就过不了。

所以说很多很多关卡最后保证很多人在本地上不了学,它主要目的是控制入境人口。在控制入境人口这样的大策略下,它使得小孩入学难,人口就控制在真正的居住人口之内了。这就是为什么2015年北京市政府高兴的宣布,我们今年人口只成长0.5%,过去平均都是将近10%的增长率,在2015年达到了0.5%。换句话说,在冲突的政策,中共制定的政策本身是冲突的,在冲突的政策下,一个相对来说不公道的政策占了上风。

主持人:我们现在线上已经有观众了, 我先问一下李元华教授一个问题之后再来接您的电话。那我想问一下李元华教授,我们看到刚才杰森说在北京外地孩子上学非常难,甚至我看媒体报导,为了小孩上学,夫妻假离婚。就您的了解,这个问题现在到底有多严重?比如说这个人群有多大?那么是不是这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李元华: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大的城市教育资源相对拥有量比较大,然后其他的人群相对的在这个大的中心城市来发展,那么子女就要就地就学。那么其实像北京来讲,流动人口已经将近占掉一半,那么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也相当差不多北京人口的一半,都快将近一半了,所以说这个人口比例是相当大。

主持人:也就是说,比如说北京现在的人口是两千多万,那么流动人口就近一千万,那么孩子可能有近一千万或者至少几百万要上学。

李元华:对,就说对适龄入学儿童来讲,应该说基本是一半对一半了。

主持人:您认为这问题有多严重,就说这几百万的孩子能有多少人最终上了小学?

李元华:很多来讲应该说是办证办不了,最后托关系又没托,花钱也没有把问题解决,就只能把孩子送回原籍去读书,就变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他的老家。因为父母并不在当地,孩子受教育也没有人照顾。

主持人:那这问题杰森有什么补充吗?

杰森:其实你可以大概估算一下,因为在京人口,就是非京籍的常住人口大约九百万左右,而这个人口通常是青壮年或者是生育高峰期,在这个人口通常小孩的比例应该是在三百万左右。那么现在北京市政府声称每年只有大约六万的小孩属于这种非京籍的孩子要入学,但是他只保九年教育,所以说大概是三十万,就五十多万的孩子是非京籍的孩子要入学。

但是我们知道了,三百万的孩子只有五十万要求入学,或者说随父母在北京,那么其他的两百多万应该是在留守儿童的行列里头。在这个入京的孩子里头,面临的是我们现在讨论的,已经是很少很少一部分孩子了,面对的还是这么层层关卡,卡着不让上,或者上学很难。

当然北京市政府也说了,解决了这其中五十多万、80%的入学,那么真正卡的它是20%,但事实上它说卡了20%,其实是卡走了两百多万,因为它很难很难。

主持人:很多人第一步办不到就已经走了。那我们先接一下我们线上的观众电话,是加州的蓝先生,蓝先生您还在吗?

加州蓝先生:你好。不管它是民族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说来说去就还是制度的问题,现在时间也不多了,因为照历史来看的话,五百年会变一变,那有的人比我还乐观,他说要两百年,那要到2040年了,但是我认为现在已没有办法,因为你现在没有传播,没有传播的话就很慢。

主持人:好,蓝先生,明白您的意思,您认为是个制度的问题。我想问一下李元华教授,您认为这个问题为什么一直得不到解决?因为近些年来,特别是家长这个维权事件确实越来越频繁。

李元华:我想可能最主要的来讲还是一个户籍不公,因为这个户籍制度只有在中共的政权里面有的,在其它一些国家并没有,在我居住的城市就是这样,孩子在哪儿居住就在哪儿受教育,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跟别人说我的孩子在这儿从小出生,说该上学了我不让他上学,我只能把他送回去他根本就不知道的老家去上学,而且也没有父母的照顾,这个正常人是理解不了的。当然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样,如果你出生的时候,你虽然在北京出生,但是你并没有北京户口,那好,他就不视你为北京人,不管你父母是不是在这儿工作、居住、纳税,他不管这些。

主持人:是,那我想问一下杰森,当然户籍制度等一下也请您分析一下,可是我觉得一般人可能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把户籍制度放开了,这么多人涌入北京,这个城市能承受得下吗?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北京?

杰森:这就是归根结柢的问题。事实上因为中国向来是一个利益集中的国家,就是说中央可以无限的权力把各地的利益集中投放在北京这个地区,所以说北京、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那么这些城市相对来说,不管是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还有其它的资源都会比其它地方优惠很多,包括一些政策倾斜,包括北京高等院校招生的这种比例也会高很多。对很多北京人来说,他内心也不是很愿意外地的人直接进来抢夺他本身比较优惠的教育资源。这个事情我觉得从人心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的话,从整个社会来说的话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知道现在北京各个高校招生的比例都是偏高的,很多笑话也谈到高校在北京招生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刚才谈到小学入学这样的概念,还都是初中以下的入学,到目前来看,如果你是非京籍的,你高中几乎是不可能在北京上的,这是在保护本地生高考入学率的概念,那么这是历史造成的。但是现在来说的话,你直接让北京当地的人放弃这样的利益也是非常非常难的,在中国目前普遍的想法就是能进入北京好像都是属于奋斗到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种户籍制度人为的造成了两个不同的阶层。

杰森:是,这个就是我想谈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相对来说是在消除阶层,美国他有种族问题、有宗教问题、有其它的很多问题,但是整个社会是向消除这些概念在努力的。但是不幸的是中共在过去执政这么多年,它是在向增加这个阶层这样的概念在走的。

我可以理解它这么做的原因,它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统治起来容易一些,事实上从一开始跟中共利益集团,不管是地域、心理上,还有身份上最接近的人群受益越多,当它把整体人群变成三六九等的话,它就比较容易分化、比较容易管理,因为它毕竟会出现有一个人群的优越感就会变成了相对来说对中共内心的依附感。

主持人:好的,那我们现在线上有一位观众,我们先接一下新泽西彭先生的电话,彭先生您好。

新泽西彭先生:你好,各位嘉宾们好。这些东西全部来自于1949年中共执政之后,它的户籍制度造成这个地域观念非常的严格,因为当时是不能够迁移的,任何人你是上海户口就是在上海,在广州就是在广州,任何在乡下可以跑到城市里来。那最近比较有外地打工的人就跑到大城市去,但是他们的身份还是有区别的。好几年前我还跟人家讨论过这事情,现在不同了,不可以住。

但是从这些现象可以表现出来这个地域观念,因为大城市有自己的优越感,尤其是北京,所谓的首都,因为全国最优秀的东西在那里,最好的福利在那里,所以大家都想过去。我说这么多人,为什么外地打工的人解放前就没有这种情况呢?解放前,你如果能够到那个北京去定居的话,你出得起学费你就可以去上学了,我有钱的话我可以去美国,我想移回来就回来了,完全是自由的。因为它这整个系统是极其反动的。

主持人:好,谢谢彭先生,明白您的意思了。我想请李元华教授在这个问题上也再进一步给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户籍制度它是怎么样造成这样一个不平等?另外一个就是说,因为中共很多作法是让在北京这些外地的人不得不离开北京,或者把孩子送回家,那么是不是这方面也有一个他恐怕他这个城市的资源,或者说特权被瓜分这样一个原因?

李元华:应该说是这样。但是因为中共来讲,就像刚才杰森讲的,它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极不公的,然后它在拥有相对多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这种大城市里边的投入量又大。但实际上来讲,大家刚才可能是针对北京人说的比较多,因为我本身在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我比较了解,其实对于北京人来讲也不是一个教育平权的社会,最后大家也不平等,就是说你没有特权,你不是特权、你不是利益阶层,你想受到这个城市里好的教育一样没有可能!

所以就是说这个社会因为是一个不平等的,它有方方面面的不平等。对于外地人来讲,可能第一个不平等就是说他没有北京户口,就遭遇很多不平等;而对于北京人来讲,就是你有了户口实际上你也是在一个不平等的教育环境里,它是一个总总的、错综复杂的。

主持人:是,那我想我们在这一个问题上再延伸一下去看,杰森,毕竟我们谈到这个教育不公的问题,在北京的这些在地家长为孩子去争取权益的同时,就在前一阵,江苏、湖北高考,一些学生的家长还在为这个高考的配额制度去抗争,很多人认为高考国内的配额,就不同区域的配额制度它体现在分数线非常的不平等。那么这个您怎么看?

杰森:其实这也是历史的问题,比如说北大、清华就是中国人顶尖的两个学校,那么他可以在北京这个只有一千多万户口的地方招几百人,而在比如说像山东这样上亿人口的省分只招几十人,你可以想像它事实上是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它就一直是这么一个状态。主要原因就是毕竟北京是高官所在地,事实上很多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是要有就地照顾高官子弟,或者说相对来说北京子弟这样的因素在。那么后来一旦形成这样的规模它就不可能立刻改变,因为一旦形成这样的利益圈的话,很多时候,突破这样的利益就变成了对一群人在实施这样的否定。

那么最近出现的湖北和江苏家长起来反对把本省的名额调配到外省这样的一个事情,虽然当地的政府也说招生人数是不变的,因为这两个省的总招生人数在增加,那么如果在原定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余额交给利益分配比例比较低的省分,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公平的调整,但是因为确确实实在伤害本省的利益,就会有人来说这样的事情。

事实上这是一个社会正常运作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基点事实上是整体前期政策的不公平。我们知道当北京或者其它一些重要的省分拿走了比较大的饼的话,那么其它的省分在一个小的饼争夺的过程中,就相对来说显得异常的残酷一些。

主持人:是,好,我们现在线上有一位观众,我先问一下李元华教授一个问题,之后再来接您的电话。李元华教授我想请您谈一谈,家长说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像在中国这样,你能不能进好大学,主要不在于你是不是优秀,而是在于你的户籍所在地。那是不是这个大学的配额制度,很多人认为它不公平的原因也是来自这个户籍制度呢?

李元华:应该说是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是小学入学,一个是高等学校的入学,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就是户籍制度。

主持人:谢谢。那我们现在接一下加州何先生的电话,何先生您好。

加州何先生:大家好。主持人我首先先问一下,节目预告最近都没有了。另外,小孩上学的问题,不光是北京、上海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十多年前、二十年前就有一个规定,如果农民工能够在城里买一栋房子,小孩子就能上学,有这个规定。刚才讲的这个话题就是那个农民工买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买了房子,但因为某一种原因房产证没拿到,不让上学。这是一个。

另外,有些学校收高价,你外地来的他收高价,他又走后门,因为学校毕竟有限嘛,你交了高价,他容纳不了那么多农民工。这是一个问题。大部分,不管是买房子也好,高价也好,农民工都满足不了,大部分孩子都上不了学,只能够留守在家乡。另外,整个说到底是社会问题,不平等的教育,学校可以歧视任何一个人。

主持人:好的,谢谢。

杰森:其实大家都觉得好像北京、上海教育资源有限,造成了它不想让这些农民工,或者是外地非经济人士的子女在这儿上学,其实这个事实上是一个假象。我们知道到90年代的时候,比如上海的小学生比例大概有一百多万小学生,当时的学校能容纳一百多万,而到2012年的时候,整个上海大概只有七十多万的小学生,换句话说,很多时候小学生的人口是在萎缩的。

而且北京,其实同样的,各个区,有一些好区,比如说海淀、东城区可能教育资源比较拥挤的地方,你外地学生想都不用想,你根本就不可能!可能这些学校,一个学校只有5%的外地学生。而有些地方,比如像昌平,或者是丰台这样的地方,事实上它的教育资源不是那么拥挤的,它事实上也有很多政策在拦着。

比如说前几年有很多民办的这种企业,这种企业后来它关了很多很多,关完了以后,它有一些审批,允许你民办的小学,某种意义上讲是在缓冲对于公立小学的这种外地非本京籍人的冲击,但是它要求你这些民办的学校也得符合五证或者28证的政策。

主持人:就是它有意的在设很多关卡。

杰森:其结果是很多民办企业一个学生都招不到,能招到五证的人都去了公立学校,而民办学校一个都招不到!现有的这些资源不是不够,是它有意在用各种方法卡着留京人口的数量。事实上就是刚才我谈到的,在中共多个政策冲突的情况下,它事实上走的是一个最不公正的政策,你包括它自己前段时间有一个叫做“你不能只生不养”,因为前段时间冒出了“留守儿童”。

主持人:对,我们谈到“留守儿童”,政府指责这些家长没有把儿童带在身边。

杰森:所以说你不能只生不养,你要是只生不养,我罚你!那么此时此刻又逼着你必须把孩子留守到老家,包括里头名目有一条是说,证明你当地没有监管人士。事实上人家父母都在这儿,人家爷爷在那儿,你都不能出这个证明。换句话说,你是逼迫人家证明要留守。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

杰森:就是说各种政策展现出这个矛盾,这个矛盾事实上也就是一个政府在选择的过程中,往往走了不公正的这样一条路。

主持人:好,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想问一下李元华教授,我们看到有一个似乎矛盾的现象,就是很多孩子在中国受不到教育,但是在国际上,中共的教育似乎顶着某种光环,比如说国际经合组织,上海学生在它的一个测试中,PISA两度拿了第一,那您怎么看这个似乎矛盾的现象?

李元华:中共其实最喜欢搞面子工程,它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时候走了两极化,最需要扶植的那个基础教育,它投资本来就少;而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应该多投入的时候,这时候它把钱挪到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顶尖学校培养顶尖人才,它就是以所谓的顶尖人才的出现来偷换一个整个民族教育好像就是腾飞了的现象。

前几天,我所住的这个悉尼有一个《悉尼晨锋报》就报导说中国政府在拿着美金给澳洲的学校,让他们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当地人对这个也有质疑,就是你中国的教育实际上并没有发展到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我们讨论的也是一个,实际上很多孩子受教育是没有得到解决的,教育资源欠缺的情况下,他才选择的这条路,而它又把大量的钱拿到海外去,或者它不公的去分配到所谓的培养顶尖的人才。

主持人:好的,是。杰森最后您有什么补充?

杰森:对,是这样子,正常的社会它是用教育来突破阶层的不公,比如说奥巴马他就可以全免费的,从小上到哈佛毕业,他事实上是用教育来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而中国的是用教育来创造阶层、来固化阶层,最后来强化社会不公,这事实上是一个中国很大的问题,未来中国社会会背负这样一个重负。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二位嘉宾,我们也感谢观众朋友今天晚上的热烈参与和收看,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