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张东荪 病死秦城的爱国志士

【新唐人2017年01月13日讯】著名学者张东荪在国共内战时,曾被毛泽东夸奖为“北平和平易帜第一功臣”,然而在中共建政后,张东荪却被带上了“叛国”的帽子。一代爱国志士,学术泰斗最终病死秦城监狱,甚至祸及子孙。今天“百年红祸”特别专题报导,我们来回顾张东荪的故事。

1949年1月22号,25万驻守北平的国军陆陆续续撤出市区,到了31号,中共军队入城,不费一枪一炮就接管了北平。这一事件史称“北平和平易帜”,对中共进占华北具有决定性意义。当时毛泽东曾当着众人面说,北平和平易帜,“张先生第一功”。

这位张先生,就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

1948年冬天“北平围城”之际,为保护北平的文物古迹和居民的生命财产,64岁的张东荪积极担任国共两边的中间人,力促北平和平易帜,使千年古都免遭刀兵战火。

张东荪188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世家,家学渊源。1905年他作为第一代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民国成立后,张东荪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会议,还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

张东荪有名,还在于他的爱国和独立思想。抗战爆发后,日本要张东荪参加傀儡政权,他断然拒绝,被日军判刑软禁在北平。他没有加入共产党,因为在哲学研究中发现共产主义对百姓有害,在1931年出版的《道德哲学》一书里,他说“资本主义不会灭亡,共产主义不能实现。如实现则劳动者就会饿死”。但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特别设宴邀请他加入国民政府时,他也拒绝,坚持保持不偏不倚的第三方立场,希望调和国共冲突,使饱经战乱的中国休养生息,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张东荪的讲演与文章引起了许多知识份子的反响和共鸣,在当时舆论界掀起了一股“中间路线”的思潮,张东荪也成为当时国际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人物。

中共建政后,张东荪以民盟常委的身份,被选为中央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要职。尽管他的“中间路线”受到打压,被毛泽东批评为“一边倒”,然而张东荪仍坚持认为,中国要想发展就不能和美国交恶,中国不能充当美苏两大国冲突的牺牲品。

然而在1951年,张东荪突然被指控向美国出卖中共政府重要情报,举国震惊。

长期以来中共没有公开张东荪私通美国的所谓“罪证”,学界对此案也一直存在争议。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张东荪认为中共“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不符合中国利益,希望私下调解中美关系,试图通过自称有美国背景的王志奇给美国传话:“打起仗来千万不要打中国,留着中国,且看将来”。正是的这样护国护民心切,给张东荪引来了“叛国罪”。

在全国知识份子正被“思想改造”的时代,一顶“叛国”大帽子使得张东荪失去所有职务,成为众矢之的。虽然他拒不承认叛国,但仍遭到批判,几次试图自杀。五十年代中期在王府井大街偶遇他的学生回忆,昔日的爱国志士,学术泰斗只穿着陈旧的布衣,十分苍老,低着头混在人群中。

反右运动结束后,张东荪被迫从北大校园搬到北大东门外一座大杂院里,在这里迎来了自己的八十寿辰。第二年文革开始,张东荪被抄家。据他的孙子张饴慈回忆:“凶徒前来翻抄的时候,祖父站在一旁一动不动。骂他反共、反革命,他任凭他们骂去。唯当那些人骂他‘汉奸’,八十一岁的老人猛扑过去,用头撞他们,要和他们拼命。”

1968年,82岁高龄的张东荪被投入秦城监狱。他的长子张宗炳受牵连在同一天被捕。张宗炳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学博士,著名昆虫学家。在狱中精神错乱。

而张东荪的次子张宗燧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博士、著名物理学家,文革中不堪凌辱,1969年在中关村宿舍自杀。三子张宗颖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化学博士,1966年与妻子吕乃朴在被“斗争”后一同自杀。两个孙子张鹤慈(张宗炳子)、张佑慈(张宗颖子)都在文革中被判重刑,关押劳改10多年。

1973年,88岁的张东荪在秦城监狱病逝。无论是当年赞成过他,或是批判过他的知名知识份子,很多也都在疯狂的年代陨落,更不用说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小知识份子。而时至今日,和张东荪同样持有“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见解的知识份子,仍然难以免除噤声的恐惧。

编辑/尚燕 后制/ 周天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