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在鞋盒里发现了60张中国老照片,轰动了全世界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业余摄影师。从1917年至1932年期间,西德尼·甘博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他的镜头记录了中国各地社会风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珍贵的画面如今已存世不多。

作为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孙子,从小优渥的生活条件不但使小甘博进入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求学,还培养了他此生最大的兴趣爱好——摄影。1908年,少年甘博与父母旅行时第一次来到了中国,他一下子就被这个东方古老神秘的国度迷住了,用甘博自己的话说,这次访华之旅“就像是被一只东方的昆虫叮咬了一口”。正是出于这种魂牵梦绕,使甘博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又三度寻访中国。

甘博家族与美国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一家的渊源颇深,甘博在第一次造访杭州(之江大学所在地)时,便与年长自己十几岁的费佩德结为挚友。作为同样对中国人文地理具有强烈兴趣的摄影发烧友,甘博于1917年6月和费佩德及另一位朋友在上海会合,溯扬子江而上,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四川境内。他们原本计划继续前往拉萨,却因僧侣暴乱,西藏边境被关闭而未能如愿。但是4个多月的旅途中,他们拍摄了3500多张景致各异、内涵丰富的黑白照片。

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发现。1984年,他的后人在一个鞋盒内发现它们。1989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13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轰动。

为了使这批珍贵的历史影像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2006年,凯瑟琳女士将其父拍摄的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善本、手稿和特藏图书馆。


甘博与他拍摄的照片。(网络图片)


北京一户人家正在结婚,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的生意人和账房先生,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街头,一群背着乐器的人,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幼儿园里的孩子,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一个外出做活的木匠,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一家工厂内工人在织地毯,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的一个掏粪人,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中国民间的强国诉求,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木匠在工房内忙碌着,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街头的旗人母子,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的一个喇嘛,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雍和宫的喇嘛在仪式上跳舞,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的一个机械加工厂车间,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语言学校在考试,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的囚犯,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一所监狱内,犯人在做火柴,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雨后的北京,胡同里很泥泞,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一个葬礼上的扎纸,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一个葬礼上的扎纸,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一个葬礼上的纸扎马车,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葬礼上的纸扎仆人,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北京观火台,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天津,一名外国医生在给中国的孩子看病,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天津一户人家的婚礼,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天津一名姓周的男子,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天津街头的马车,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天津住在窝棚的难民们,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天津东马路青年会门口,等候接新郎新娘的马车,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天津的警察,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河北山海关街头卖大蒜的小贩,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广东东莞桥头镇的一个基督教福音堂,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装大碗茶的茶壶,摄于1919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街头,手艺人表演做鼓,摄于1919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一个制伞铺,摄于1919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大运河上运送木材的船只,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的私塾,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的牛拉车,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街边的小吃店,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情景,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杭州雷峰塔,摄于1917-1919之间,塔之后于1924年坍塌。(甘博/网络图片)


安徽省安庆迎江寺内的镇风塔,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山东济南太庙的香客,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河北保定育婴堂收养的弃儿,摄于1919年。(甘博/网络图片)


农民使用的一种农具——篓,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中国农村的一个生猪买卖集市,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河南开封一个外国人家庭,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广州的士兵,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一群中国人,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湖北宜昌街头理发摊,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湖北宜昌,一艘船打算靠岸,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湖北宜昌街边小贩,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成都的挑夫,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一群孩子走过一个喇嘛庙的围墙,他们身后是喇嘛庙的窗户,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一户藏族人家庭,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理县杂谷吞高益斋(藏族)与妻儿,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带遮阳棚的独轮车,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遂宁的水果摊,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新都县一所寺庙的住持,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重庆街头的孩子们,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在澳门的尼泊尔人,摄于1917-1919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四川潼川一户农家在磨面,摄于1917年。(甘博/网络图片)


一群农民,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甘博/网络图片)

(责任编辑:任浩)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