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人十大智慧 你知晓多少

【新唐人2017年06月06日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人生智慧宛如暗夜中的皓月,熠熠生辉。中国人在此文化的熏陶中,形成了特有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修养。

上善若水 处下不争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大意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大智若愚 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是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意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与之异曲同工的成语有“大巧若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人生智慧宛如暗夜中的皓月,熠熠生辉。(Czzhermit/维基百科)

有一个古代事例可说明此理: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机会,斗胆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倒是爽快地应允了。王翦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可如此贪婪,惹怒大王。

王翦不动声色地支开左右,这才对手下心腹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淡泊恬适 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在《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也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理想而刻苦学习。

淡泊,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看窗外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这是明朝陈眉公《幽窗小记》里面的名句,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奢华的生活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自古英才出于寒门,正是由于家境一般,享乐诱惑少,知道世事生活不容易,寒门之子自然会早早立志,发奋努力。


四神图。(维基百科)

滴水穿石 贵在坚持

早在《汉书•枚乘传》就有了“滴水穿石”的类似说法,“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中有:“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

一天,张乖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斩首。

后来,“滴水穿石”也被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大事。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他的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26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26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任熊作品“大梅诗意图”。(维基百科)

厚积薄发 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阅览广博,方能有所摘取;积累深厚,方能有所创发。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就是要遍览天下事物,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要“厚”;第二境界就是要深入钻研事物之理,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要“积”;只有“厚积”了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蓦然回首”,即“薄发”。

做学问、做事业都是极艰难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积累,等待时机,还要经受失败、挫折的一次次的打击,没有充分的积累,贸然妄动,结果只能是失败。

而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宋]马远 山迳春行图。(维基百科)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说起慎独,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慎独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独是一种智慧,一种谦虚,一种淡定。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慎独就是在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中,体会着生命的乐趣,而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自己,贬低着他人。慎独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

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感受慎独这份情怀,人生的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在自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并且感受生命的恬然。

东汉杨震是个廉洁的官员,他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

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见。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密回答:“没关系,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认真地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

这就是“杨震四知”的典故。

戒骄祛躁 平等待人

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老子“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一傲字。”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有一则不骄不傲的典故,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有一年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

张家的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形成了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张英的大度和气量至今传为美谈。


李士达《秋景山水图》。(维基百科)

无欲则刚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说的是: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弟子们都觉的很奇怪,他们认为像子路、还有年轻的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很轻,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

所以,当学生们听到孔子感叹说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的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吧!

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的上是刚强呢?

一个学生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

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的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的上是刚强不屈呢?

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工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中华文明的初期的“诸夏”与“夷狄”,农业文明不停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碰撞、融合,后来佛教传入,古印度文明的一部分逐渐融入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本就是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的结晶,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传统,犹太宗教,还有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这两大文明之所以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它们“海纳百川”。

(文:曾书华/责任编辑:赵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