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穷小子修个违章建筑 挡住了曹操四十万大军

【新唐人2017年06月15日讯】212年初冬,五十八岁的曹操率领大军,征伐东吴。

这次,他带去的军队有四十万人。四十万大军,是正史记载的数据,而非《三国演义》的虚构。

曹魏大军要进攻东吴,必须要渡江。渡江必须要调水军,水军必须要走水路。

对曹魏一方来说,最佳水路进攻路线是从曹操家乡谯县集合水军,顺涡河南下,进入巢湖,再出进入濡须河,这样就能进入长江了。而濡须河进入长江的地方,就是濡须口。


濡须河进入长江的地方,就是濡须口。(网络图片)

因此,曹操水军走这一条路,必须要通过濡须口。

濡须口之所被称为“口”,就是因为这里夹在七宝山和濡须山两山之间,地势就像瓶口,江水到此突然变得狭窄,再加上海拔落差,因此这里水流分外湍急,一不留神就翻船。

涡流湍急,船行至此,船桨无法用力,需要岸上有人拉纤才能通过。

可是,岸上的山势险峻,拉纤的人极难落脚,只有七宝山山腰处,有一块巨石,才能落脚。这块石头也因此被成为背纤石。

通过濡须口的船只,只有通过了背纤石,才能说安全了。所以当地有“船过背纤石,家书报平安”的歌谣。

虽然艰险,但是四十万大军,拉纤的拉纤,撑船的撑船,应该很容易通过濡须口。

可是,曹操这次带来的四十万大军,遇到了一个大麻烦,硬是没有通过濡须口。而且,以后曹操又三次攻打这里,也都是无果而退。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

曹操一次次的来,一次次都无为而返,后来人们干脆把这里改名为“无为”,这就是今天的安徽无为县。

曹操是被一座违章建筑挡住了。而且,这座违章建筑是一个穷小子出身的人修建的。这人就是发动荆州之战,逼得关羽败走麦城的东吴大都督吕蒙。

吕蒙出身贫寒,他年幼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

吕蒙十五岁的时候就参军了,而且冒险冲到前线去。母亲因此责怪他,他说:“穷日子实在难以忍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这样做,说不定能获得富贵呢。”

孙权掌管江东后,提拔年轻将领,吕蒙得以脱颖而出。吕蒙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获得了孙权器重,成为东吴重要将领。


中国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将领吕蒙。(网络图片)

这一次,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杀来,东吴上上下下备战,誓要与曹操血战到底。

可是,吕蒙却反对血战,建议先修一座建筑。

吕蒙的规划是在七宝山和濡须山之间,修建夹水而立的兵坞。这就是濡须坞。

濡须坞是月牙形的,就像一道闸门,把从巢湖来的北方战船挡在七宝山下。

东吴士兵无需出去冒矢厮杀,只要是躲在坞墙上,搭上弓弩,对准背纤石,曹操的战船一只也别想通过。

孙权为濡须坞守军配备了一万张强弩。

一万张强弩一起射击,完全可以把意欲突破的曹魏战船射成筛子,把士兵射成刺猬。

曹操没有办法,只能龟缩不出。

可是,东吴军队却时时出从濡须坞出来,到曹军阵营前挑衅。

曹军一出战,东吴战船立即撤进濡须坞里面,同时,濡须坞里的弓弩就会雨点一般地射向曹军。

五十八岁的曹操打了一辈子仗,遇到了新问题,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他眼睁睁地望着东吴战列森严的军舰,感慨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表除了儿子不如孙权有能力,还有一个劣势,那就是没有一个叫吕蒙的人为他提供智慧。

从冬天一直耗到春天,曹操在濡须坞面前始终没找到任何机会。

南方雨水季节到了,江水逐渐上涨,这对北方军队来说极其不利的。而且,在江上呆了那么久,北方人早就人困马乏。

束手无措的曹操,收到了孙权写来的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信上还附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读完,对着濡须坞悲叹:“孙权不欺孤!”

他下令撤军。

在江的两岸修建违章建筑,但是吕蒙却用它挡住了强大的北方军队。

曹操一直到死,也没有突破濡须坞。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阿竺)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