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悬壶”是中医的标志?

我们常听到“悬壶”、“悬壶济世”,那么悬的是什么壶呢?《诗经》中记载:“匏”、“瓠”、“壶”、“甘瓠”,指的都是葫芦,只是品种有别罢了。古时候在中医、中药铺门前常挂着一个葫芦,或者四处行医的郎中腰上也都挂着个葫芦,人们就称为“悬壶”。可是,为什么行医卖药都要以葫芦作为标志呢?

元朝张昱《拙逸诗》“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唐朝杜捕《寄司马山人》:“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由这两首诗可发现,“悬壶”这个典故名称由来已久了,而且里面还有个神话故事哩!

《后汉书‧费长房传》上载,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当市掾的小官费长房。有一天,市集上来了一个行医卖药的老翁,在他看病卖药的棚顶上经常挂着一个葫芦,所以人们就叫他“壶公”。他卖药不许还价,服了他的药不管什么病都能治好,十分灵验。到了天黑人潮散后,壶公就会跳进葫芦里休憩,市集上都没有人发现,不过费长房在楼上却看得一清二楚。他很吃惊,不过知道此人必是奇人。

为了弄清楚壶公的来历,费长房准备了好酒好菜款待壶公。壶公知道费长房跟自己有缘,就约他隔天晚上再见面。第二天费长房依约前往,壶公便领着他一起跳进葫芦内,只见葫芦里别有洞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奇花异草,宛若神仙世界。大厅的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两人享用后,壶公才把费长房带了出来,并且叮咛他不可以告诉别人。不久,费长房便拜壶公为师,学习医术及修道之术;几年后壶公又赠他能治病驱鬼的竹杖,从此费长房可以治百病、驱瘟疫了。


因为壶公当时悬壶卖药行医,于是后人便纷纷仿效,行医或卖药的人都在自己的店铺前挂上葫芦标志。“悬壶”一词就因此被沿用下来了。(网络图片)

因为壶公当时悬壶卖药行医,于是后人便纷纷仿效,行医或卖药的人都在自己的店铺前挂上葫芦标志,藉以表明自己的医术高明,药石灵验。“悬壶”一词就因此被沿用下来了。

中医除了“悬壶”这个别称外,常见的别称还有“歧黄”、“青囊”、“杏林”,另外“橘井泉香”也是中医的另一则典故。《神仙传‧苏仙公》记载,西汉时湖南有个叫苏耽的道人,非常孝顺父母,后来得道成仙。在他成仙前曾叮嘱母亲,隔年将有疫病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治病。翌年果然爆发大规模疫情,他母亲按照他所说的,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救活了无数的乡民。而“橘井”也就成了中医的另一个别称。


天师歧伯。“歧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公有领域)

中国传统的中医是老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医术,不管用悬壶或植杏林、橘树这些标记,目的都是在推销自己拥有像古代名医般的高超医术。但重要的是要学习古人的“仁心仁术”,医生的天职是救人,万万不可为了赚取暴利,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名利是一时的,良知却是一世的。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安平)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