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决出洞朗舆论战胜负 印度击败中共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08月31日讯】中印边境长达72天的对峙已经结束,但有关双方谁先低头的论战还在国际媒体中展开。30日,有美媒分析,在双方休兵后的舆论战中,两小时决定宣传战胜负,印方先拔头筹,令中方在此后的舆论中败北。

8月28日,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印中两国已经同意,双方都从洞郎边境撤军。2小时后,中共外交部也发声明称,当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印度方面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度一方。

至此,这场一度让国际社会担忧的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引发了有关双方谁先低头的国际舆论论战。

8月30日,亲北京美媒多维网报导称,2小时决定了宣传战的胜负。

报导说,中印洞朗对峙结束,北京和新德里之间的风波暂时告一段落。当这一消息被印度媒体先于中方2个小时传播出去时,外界对此的感想就大不一样。

从8月28日至今的局面来说,中方的被动局面一目了然。印度外交部先行发声,称“中印双方已同意结束从6月开始的洞朗对峙”,更突然抛出“disengagement”一词来界定“洞朗对峙地区军事人员正在迅速撤离”的现状。

报导说,这一具有“同时抽身”含义的用词,随后就出现在《印度时报》等众多媒体上,并迅速进入西方媒体领域,令中方撤军变成了“妥协”。环顾西方主流媒体,其中与印方态度吻合的观点较多。

譬如CNN报导称:“莫迪顶住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并迫使北京作出让步”。

《金融时报》也报导指,新德里在整个对峙过程中都与北京方面保持了外交沟通,这点更暗示了印度此前“悄悄外交”的策略可能已经得到落实。

BBC报导则称,刚结束的中印军事对峙,其起因是印军阻止中方在中国与不丹争议的洞朗地区修建道路。现在对峙已停止,可是路还修不修呢?

报导说,由于印度军队进入洞朗就是为了阻止中方在当地修建道路,如果道路停建,那么印军已经达到了目的。

在大陆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质问,印度是否无条件撤军,中方是否会继续在洞朗修建道路。

印媒则纷纷表示,印度迫使中方让步,达到了阻止中方在洞朗修路的目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外交胜利”。

但中共官方一反对峙期间的强硬姿态,在修路问题上含糊其辞。

在8月29日的中共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直接问道:“中方是否停止了在洞朗地区修路?”

华春莹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中方已经表明,印方越界人员和设备已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

她还说:“为了守边需要和改善当地军民生产生活条件,中方长期以来在洞朗地区进行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

BBC称,从华春莹的表态来看,即使道路停修,也是因为“天气等各方面因素”,而这里的“各方面因素”是否包括印度出兵干涉,就无从知道了。

中共外长王毅8月30日谈及中印此次对峙时称:“我们希望印方能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多维报导称,考虑到中印最终和平解决此次对峙、金砖峰会即将举行,中方不愿意多谈此事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从对峙发生到结束,中方似乎总是在遮遮掩掩,措辞又不免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比如围绕此次对峙结束后,修路是否停止,中方并没有作出正面的回应。如果是前者——即继续修路,说明中方不会因印度的反对而更改计划。但如果是后者,中方考虑到印度的安全担忧而做出改动,那就说明印度通过这场对峙逼得中方让步。

此外,也有多家外媒分析认为,双方在金砖会议前和解,说明印方已迫使中方让步。

资料显示,在长达3,500公里的中印边界上,两国1967年后的边境军队对峙通常都是以双方撤军方式解决,如2014年的拉达克地区“帐篷对峙”就最终以这种方式告终。

此次刚结束的中印边境军事对峙,起因于中共军队6月中旬在洞朗地区修路,印度出兵阻止引发冲突。洞朗位于中国、不丹和印度交界处,属于中不之间的未划界区域,印度称出兵是应不丹请求。

此外,不丹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多年来一直接受印度“指导”,两国在2007年缔结条约,由印度向不丹提供边界安全保障,印度也是据此出兵洞朗。

印度陆军总长拉瓦特(Bipin Rawat)称:“将来类似中印洞朗对峙的事件很可能会增多”。

(记者李韵报导/责任编辑:曲铭)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