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如其人 韩信义重如山不负汉室

潍水之战龙且战败,齐国平定,天下大势的走向已经十分明朗。楚汉最终的决战在即,人们也逐渐看清,楚汉争霸真正的主角不是项羽刘邦,而是兵法与谋略都无人能及的大将军韩信。他的一举一动,牵连着历史命脉。

就如当时人的分析,项羽刘邦的命运掌握在韩信手中,他帮汉则汉赢,帮楚则楚胜,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自立为王,与楚汉三分天下。面对人生的三种出路,和历史的关键时刻,韩信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自负天生神勇的项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韩信的谋略和兵法。此时的他遇到了平生劲敌,得意的大将又战亡,他已经无法消灭汉朝,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策士武渉,劝韩信背叛汉室。

武渉从刘邦的贪婪与失信谈起。天下人苦于秦末的暴政,因而各路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秦朝。之后项羽论功行赏,分封诸侯王,现在应该是放下兵器、停止战争的时刻。但是刘邦不在封地镇守,反而兴兵向东占领他人的封地,集合各国军队攻打楚国。他认为:“刘邦不独吞整个天下,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的贪心也达到极致了。”


刘邦和项羽画像,出自《晩笑堂竹荘画传》。(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刘邦曾多次落在项羽手中,每次都是项羽怜悯他,放他一条生路。但是,刘邦一旦脱身就撕毁盟约,反击项羽。武渉继续谈韩信潜在的危机,“您现在以为和刘邦有交情,为他打仗,但最后还是会被他算计。现在他之所以没有杀您,是因为项羽这个强敌还在世。”

凭韩信的谋略和兵力,实则掌握了天下实权,以及刘项二人的命运。而刘邦是个不可亲近、不可信任的人,韩信如果还要为刘邦效力,等到项羽战败,下一个被消灭的就是韩信自己了。因此,武渉对韩信提出一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策略。

韩信不假思索,当场婉拒。他以个人在楚、汉的经历做比较,告诉武渉自己忠于汉室的原因。当初在项羽帐下,韩信官不过郎中,计策又不被采纳,这才改投刘邦。刘邦不仅封他为大将军,给予他数万兵力,而且“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脱下自己的衣裳给他穿,分出自己的饭食给他吃,对他言听计从),韩信才有今天。

他坚定地说:“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韩信认为,刘邦非常信任自己,背叛是不祥之举,因而他表示,至死也不会背叛汉室。

武渉离开了,韩信的谋士蒯通为了韩信的前途也来劝说。他以相面为引,通过个人利益的得失游说韩信。他说,从韩信的面相看,他最多不过封侯,而且会招致危险;如果看他的后背,却是贵不可言。

从楚汉争霸以来,天下百姓在战乱中,承受着家破人亡的苦楚,无不渴望一位天下无双的圣人来终结乱世。如今,刘、项在黄河一带对峙,楚军的锐气被固守天险的汉军击溃,汉军也因长期苦战而粮草不继。韩信是天赐的大将军,是唯一能够战胜两大诸侯王的人,而且这时正是起兵的最佳时机。韩信却说:“汉王待我甚厚,我岂能因利而背信弃义!”


韩信有近乎神明的才学,有得天下的实力和声望,却没有追名逐利的野心。(大纪元制图)

蒯通又说,当初张耳、陈余本是刎颈之交,在巨鹿之战中交恶,到了互相仇杀的地步。原因就在于贪心不足,人心难测。而韩信和刘邦的交情,远不如他们二人,韩信对刘邦尽忠尽信,是不值得的。如果韩信一意孤行,就会像勾践杀功臣文种那样,免不了鸟尽弓藏的结局。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蒯通认为,韩信的勇猛与谋略,达到了令主上震惊的地步,他的功劳也到了天下无人能及的程度,他不仅无法继续得到赏赐,处境更是非常危险。韩信无论投靠项羽或刘邦,都不会得到他们的真心信任。因而,拥兵自立是唯一安身立命的方法。

过了几天,蒯通继续劝谏,一个人要想成功是很难的,失败却是很容易的,因为时机可遇而不可求。如果韩信不能把握时机,兴兵起事,将失去封王称帝的可能,甚至会有杀身之祸。韩信始终不为所动,最终没有称王,而是继续帮助汉军在垓下与楚军决战,开创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韩信有得天下的实力和声望,却没有追名逐利的野心。他的志向是平定天下,为天下苍生的福祉而战,并不在意天下的主人是谁。他的选择,让他的名字“信”,有着超越个人得失的宏远境界。他的故事也告诉后人,生死为轻,信义为重。(本系列未完,待续)

作者:柳笛

──转自《大纪元》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