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时加税谁买单?陆媒泄大豆船黄海狂奔被删原由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7月08日讯】中美6日启动关税战,美国大豆在中方加税清单上。当日一艘美国大豆船在黄海狂飙,试图在关税生效前进入大连港,却未能赶上。消息一度在大陆网络备受关注,但次日被封。据陆媒报导,因货轮误时受损的很可能是中共国企中储粮。

据法媒报导,7月7日,相关报导在手机门户网站上消失,只剩下“生死时速…”、“满载美国大豆的船…”等标题,但内容被删或替换。

新唐人记者查询发现,截至发稿前,在党媒新京报网以及搜狐等大陆门户网站,包括香港凤凰网,有关报导已经被删除,但在一些大陆财经网站还可以看到。

来自追踪船舶讯息的船讯网数据显示,这艘名为“飞马峰”(Peak Pegasus)的大豆货轮的平均航速12.2节,但在横越黄海时一度达到14节、时速26公里,对散装货轮而言,堪称狂飙。

陆媒报导,“飞马峰”号6月中旬从美国出发,本拟7月5日抵达大连港。但因为中途延误,7月5日刚抵达黄海,之后开始加速狂奔,试图在7月6日中午中方加征25%的关税前抵达。

该消息被大陆媒体以“生死时速”、“末日狂奔”等标题报导后,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中国网民称为“本世纪最着急的黄豆”。

但是,据船讯网信息,“飞马峰”在7月6日17点7分时,才抵达大连港的外海,最终没能在加税前靠岸。

据陆媒披露,该船装载7万吨大豆,价值估计超过1.5亿元人民币,再加上运费等费用,总价值不止于此。若被加征25%关税,关税额将从原来的约500万人民币飙升10倍。

陆媒报导中,多称美国大豆船面临损失,将舆论引导到“美国豆农受损”上。

不过,也有个别陆媒报导泄露了其中玄机。报导引述业内人士透露,2007年之后,中国企业外贸进口多采用CIF条款。

所谓“CIF条款”,即业内所称“到岸价”,其价格构成为成本+运费+保险费。按此条款,由卖家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运费和保险费,但是卖方只负担货物上船前的费用和风险,之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则全部由买家承担。

也就是说,货物抵达目的港口后,办理进口手续、缴纳关税都是买家的责任。具体到上述大豆船误时事件,如果造成关税损失,也已经与美国卖家无关。

据陆媒报导,这船大豆的买家是中共国企中储粮总公司。

如果此事“受伤”的是中共国企,这有可能是导致宣传部门封杀消息的原因之一。

此事从侧面反映了中美政府在贸易战中对待本国企业和民众的不同态度。

美国川普政府表示,跟中共打贸易战是为了纠正不公平贸易,为的是美国工人和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推出这次针对500亿美元中国产品关税措施的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政府公布最初征税名单后,给出了60天的“征询公众意见期”,之后召开了听证会,最终推出的名单做出了适当调整。美国挑选的加税产品,主要集中在不严重伤害美国消费者、比较容易找到替代货源的中国产品。

在7月6日启动征税措施后,政府又开放90天给进口这些中国产品的美国企业,允许他们申请一年的关税豁免,以避免对美国利益造成严重伤害。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早在6月中旬就宣布将于7月6日加征关税,给了美国企业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关税生效前,该办公室再次提醒美企在最后期限前抓紧通关,避免在运的货物造成损失。

而中方的加税程序,则“省略”了这些步骤。7月6日,在美国关税生效4个小时后,新华社才在16时左右公布中方关税已在12:01生效,但此时多数中国海关已经结束当天的清关工作。

港媒消息,在此之前,上海和山东的海关因为没有接到明确通知,无法决定是否开始加税,因此当天只好暂停或延缓了美国进口产品的清关程序,造成海关工作混乱。港媒指,这说明了中方启动关税措施的仓促和信心不足。

另外,美国7月6日生效的加税清单,主要以工业用机器设备为主。而中方报复清单则以大豆、肉类、乳制品、水产食品为主,涵盖相当比例的民生必需品。

时事评论员赵培表示,中共等于是拿老百姓的利益去对垒,掐着老百姓的脖子在打这个贸易战,牺牲的是中国老百姓的利益。

(记者栗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云涛)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