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运动催生缤纷艺术 无限巧思唤民主

【新唐人2014年12月12日讯】在物质高度繁荣、但普遍政治冷感的香港,曾被称为“文化沙漠”,但持续了75天的雨伞运动,却催生出了新兴的“雨伞文化”。今天,随着警方清场,这些视觉和行为艺术也都被清除,下面就请记者林澜带我们来回顾这场特别的文化历程。

艺术,源自真实的生活。

抵挡警方胡椒喷雾,港人使用的雨伞,使这场原本名为“和平占中”的行动,被赋予新的名称,雨伞运动

雨伞运动,随处可见条幅:“我要真普选”。始创者,是一群登山爱好者,在香港地标狮子山,挂出巨型条幅、撑运动。

随后,大小条幅,边地开花。甚至还有,缩微模型。

另外几个标识,是“雨伞巨人”,手持雨伞,但却不是保护自己。

前香港投资银行家TINA SO:“他是那么拿雨伞(朝外),我认为,它是保护我们身后那些建筑。”

还有雨伞巨人对面,贴满便条纸的连侬墙。

港府拒绝倾听真实民意,市民就写满“真普选”的愿望,贴在港府总部附近,这道墙上。

还有“雨伞百家布”,“金钟自习室”,“帐篷营”。雨伞运动,向来政治冷感的港人,迸发巨大民主热情,也激发艺术家,无限创意。

一排鸡蛋,坦然面对坚硬的高墙,创作者希望展现,港人不畏强权。

现在,清场过后,这些都变成回忆。

我手中这幅“我要真普选”的条幅,是本台记者前往雨伞运动现场采访后,从香港带回纽约的。同时带回来的,还有安全帽,护目镜(防止胡椒喷雾的)、还有防催泪瓦斯的口罩,等一整套装备。记录下当时,香港的真实处境。这样的装备,香港市民有时会赋予更有创意的呈现。这些小的设备,甚至更大的艺术装置,并不是所有,都随着清场而消失。由香港民间志愿者组成的“雨伞运动视觉文化保存库”,就赶在清场前,抢救了很多装置,希望为港人,保留下这75天来的记忆。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