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楼市高烧致公积金贷空 公转商为何

【新唐人2016年10月09日讯】随着大陆楼市高烧不退,住房公积金出现了短缺现象,一些地方政府进而把住房公积金贷款转为商业银行贷款,而贷款利息差额则由公积金中心支付给承办银行。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做法对于高烧不退的房价会起到什么效果?是不是在进行新一轮的财富转移?我们一起来看看。

据大陆《财新网》10月8号报导,在房价高企、购房杠杆被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成都、杭州、廊坊等地也出现了公积金账户吃紧、放贷周期延长等局面。

此前有报导称,因为楼市火爆,截至2015年年末,南昌、苏州、福州、南京等地的住房公积金已经被贷款掏空,南昌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率达112%,在全国个人贷款率超过100%的25个城市中排名第3。

所谓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等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备金,包含单位缴存和个人缴存两部分,缴存比例一般来说不低于工资的5%。

党媒《光明网》的时评文章称,住房公积金行业间差距超二三十倍,导致贷款买房,成为一些垄断行业个人账户缴存余额畸高人群的“盛宴”,对于很多中低收入职工来说,由于个人账户缴存余额偏低,很难达到公积金的放贷门槛。如今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等于是多数中低收入人群存款,供少数垄断行业高收入人群贷款买房,属于典型的“劫贫济富”。

《现代快报》的报导称,住房公积金基金很多人缴完了很难用得上,多数人缴了住房公积金,只给了少数人买房炒房。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当初是从新加坡学来的,它的国情实际上和中国非常不一样,它只是个城市国家,并且法制很完善,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东西之间的差距、沿海内陆的差距都非常非常之大,并且整个中国法律制度也不完善,且政府的监督也不完善,所以这个中国不能套用。”

在公积金掏空或吃紧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公转商”贴息贷款新政。所谓“公转商”就是把住房公积金住房贷款转为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由商业银行向购房者提供贷款,其中利息的差额由公积金管理中心贴钱来补充。

《财新网》的报导说,成都市年度公积金贷款额度150亿已经用完,成都将从10月8号起,实施“公转商”贴息贷款政策。

而据大陆媒体报导,此前“公转商”政策在温州、绍兴、南昌、南京等地已经相继使用。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指出,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把中下阶层人群的财富转移给中上层,而公转商时,又再进一步把社会财富向中高层转移。

谢田:“进一步地把中高层人士那个(公积金)贷款变成了一个正规的商业银行贷款,条件上就等于是更优惠,而最后,这些贷款变成商业银行贷款了以后,实际上把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负担转嫁给了全中国的百姓,因为中国的银行体系一旦出问题,中国一定是用通胀的方式来解决银行的问题,财富就是这样的一步步从中下层转到了中上层--既得利益集团手中。”

谢田认为,在目前房市高烧不止的情况下,公转商会把房价推高。

谢田:“现在任何放松银根的方式都会继续把房价推高,这个也是中共特权利益阶层所希望的,对中共最上层他们可能有点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但对特权阶层,他只要把钱捞到,在中共垮台之前大捞一笔就好。”

谢田还分析,地方政府采取公转商的政策,是为了维持高房价,希望继续把土地当成摇钱树。

采访编辑/刘惠 后制/李智远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