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职教育应兼顾学生的社会价值

【新唐人2013年03月07日讯】体检技职专题(中央社记者林琳柏林特稿)德国经济力和具有恒定基础的产业让许多国家羡慕,认为德国“双轨制”技职教育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值得学习。学习德国经验,不能忽略“应重视学生的社会价值”。

旅欧多年且深谙德国教育界、企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互动关系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欧洲办事处驻外代表谢良翰博士表示,德国的“双轨制”(Dual System)有几个“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s),就是产业、教育和人才,另外还涉及社会、经济、生活、政策、人口结构、全球化的趋势及人口流动等因素。

他指出,台湾谈到“双轨制”只考虑到产业与教育,也就是产学合作的技职教育,事实上,即使有了技职教育的制度,执行和落实也要看人才(也就是技职教育的对象)本身的意愿。

谢良翰在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其实技职教育在台湾也实施多年,它的精神和德国并没有太大差距。不过,德国的技职教育有数百年的传统,“双轨制”是源自12、13世纪中欧地区就有的学徒制。

德国的“双轨制”并非学校或是官方规定应如何做,而是产业觉得学徒也必须接受现代化国民需要的通识教育,所以要求学校提供通识教育。企业让学生在实习中训练专业,通识教育则由学校办理。

除了兼顾理论与实习,“双轨制”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让选择当学徒的人,有一天也可以改走学术路线。通识教育让技职学生也可以容易进入另一个体系。

谢良翰指出,“双轨制”也反映了德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一方面兼顾到技职学生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可以很有弹性地让企业来参与规划训练的内容。

推动技职教育,台湾很难移植德国的模式。谢良翰表示,从产业结构来看,德国产业结构是“逐渐改善型”(incremental improvement),犹如一个大航空母舰。大企业都有50年以上,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有恒定的基础,可以毫不考虑地去训练人才。此外,德国也有终生雇用制,企业不能随便开革员工。企业员工的工作权是受到国家保护的。

相形之下,台湾的企业多半很年轻,通常10年到20年间就换一轮。培训员工的永续经营理念比较难落实。

谢良翰指出,事实上,因应全球化及创新经济的趋势,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也不断检讨改进,技职教育强调知识的转移(knowledge transfer),产业、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德国的科技大学和工业大学不再只是训练技术,而是教育学生能在快速变动的产业环境下有能力创造新的产业。创新比技术重要,因为技术可以被创新改变。

谈到借镜德国经验,谢良翰表示,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能自我学习和自我改造。世界在变化中,台湾的职场也在改变。在变化的社会,年轻一代应有体认:自己必须有创新、找出路。另一方面,募才、育才、用才和留才是企业的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