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传】建开平引轰动 蒙哥攻宋驾崩

忽必烈传之五

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人军务后,虽然将藩府建在了金莲川,但他仍保持着蒙古人入账居野处、冬夏迁徙的游牧习惯,即通常夏天驻扎在金莲川,有时驻帐在大盘山,冬天则临时寻找避寒的地方,或是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或是在离燕京不远的奉圣州之北,或是在抚州(今河北张北),可以说是居无定所。

金莲川幕府的很多人来自于汉地,习惯于城居,并不适应草原的游牧生活,因此他们积极建议修建一座城池。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忽必烈也觉得应该有一处比较固定的场所,因此,接受了汉人幕僚们的建议。

开平城留传说

远征云南后的1256年,忽必烈下令让精通《易经》的释子聪(刘秉忠)占卜,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新城。释子聪经过勘察,选择了桓州以东、滦河以北、北依南屏山、南临金莲川的龙冈之地,认为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建城。

忽必烈随即亲自到龙冈这里查看,见其地理上位于蒙古草原南端,北连朔漠,南接中原,地处要冲,非常适合自己总领漠南和汉地的政治军事需要,同时也方便与身在和林的蒙古汗庭联系,即“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里宜均”。忽必烈很高兴,就下令让释子聪选人建城。

释子聪推荐了真定董文炳、贾居贞和丰州人谢仲温打造新城。经过三年多的营建,按照汉人建筑、技术和风格打造的新城于1260年落成,定名为开平府。

开平城的兴建,是轰动当时的一件大事,民间留下了许多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故事。孔齐《上都避暑》、《至正直记》卷一中记载:“相传刘太保迁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固,乃奏世祖当借地于龙,帝从之。是夜三更雷震,龙已飞上天矣。明日以土筑成基。”杨允孚《滦京杂咏》中亦说:“‘圣祖初临建国城,风飞雷动蛰龙惊。月生沧海千山白,日出扶桑万国明’,就是以这一传说为题材作出的诗篇。诗人自注说:‘上京大山,旧传有龙居之。’”

据说,开平城的地下有大量积水,水中有龙,深谙风水五行的释子聪制作了高数十丈的铁杆,铁杆立起后,积水枯竭,卧龙飞上了天。

其实,史籍中关于龙的记载确有不少。比如《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805年),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

《辽史‧太祖本纪下》记:“神册五年(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剌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即宋代辽国皇宫藏有龙骨标本。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也介绍过他多年前出使契丹时听说了这件事;元好问《续夷坚志》对该事谈得更详细,说那是条五尺小龙。

《清史稿》谈见龙现象共八十二次,民国时期,民众也多次看到龙坠落之事。

所以,当年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故事或许并非虚传。另据《史集》第二卷记载,当时人们把草地中间的水排干,并用石头、石灰、碎砖等材料填平,溶了很多锡加固。“在升起达一人高之后,再在上面铺上石板……在那石板上面,建造了中国式的宫殿。”

开平城分为三个区域。外城为方形,由12英尺至18英尺高的土墙包围,大部分居民居住在这个区域里的土房和木房里,外城还有几座佛寺,是按照《易经》确定具体位置的。

第二个区域是内城,忽必烈和他的扈从住在其中,高10英尺至16英尺的砖墙包围着内城。建筑在土台上的王宫大安阁是这个部分的最重要的中心。每面城墙上建有6个城楼或塔楼,用于瞭望。在宫殿内,“大殿、房屋和走廊全部贴金并且油漆得富丽堂皇。宫中的绘画、肖像、鸟树花草等等美妙精巧,使人愉快和惊奇。”内城中还分布着许多其它殿堂和官衙。

开平城的最后一个区域是外城北面的猎场,由草地、树林和河流组成。猎场中驯养着供忽必烈打猎的各式各样的动物,主要是鹿。

开平城建好后,忽必烈在金莲川的幕府成员都迁移至此,在这里,他们继续向忽必烈讲授儒家要义和治国理政思想,为他出谋划策。开平城逐渐成为忽必烈统领漠南汉地的中心,其后更成为忽必烈即位称汗的所在。

猎场中驯养着供忽必烈打猎的各式各样的动物,主要是鹿。示意图,图为北宋/金 传黄宗道 旧传李赞华 猎鹿图 卷。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公有领域)

遭嫉恨引猜忌 敛锋芒兄弟隔阂消

忽必烈远征大理取得胜利,在军事上掌握了部分大权,提高了自己的声望。此外,他改革蒙古旧俗,接受儒家思想,在漠南汉地采用汉人之法治理,在发展经济、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得到了民心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蒙古贵族的不满和嫉恨,因为忽必烈推行的政策阻碍了他们的财路,《元史》上说“或谗王府得中土心”,就是说,有人在蒙哥汗面前进谗言,说忽必烈有图谋汗位之意,甚至说忽必烈截留了应该给大汗的税赋、不利于朝廷等。

于是蒙哥汗派遣阿蓝答儿等人在关中设钩考局(注:相当于今天的审计局加纪检委),查核京兆、河南财赋以及审查官员。

忽必烈一时想不到该如何应对。谋士姚枢为他分解时局,认为他长期居于漠南,远离蒙古本土,与蒙古亲人的见面时间少,关系难免疏远。如此一来,一旦有人离间,就会引起大汗猜忌。因此,他建议道:“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意思就是让忽必烈将王妃等家人送回蒙古本土,然后再亲自去向大汗请安,如此就可消除兄弟间的隔阂。

忽必烈茅塞顿开,于是带着王妃和子女北上去见蒙哥汗。此时,正率军准备伐宋的蒙哥汗已经来到河西之地。忽必烈前去觐见,蒙哥汗见忽必烈如此,猜疑顿消,两人不免相拥而泣,蒙哥“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并下令停止了钩考局的运作,将阿蓝答儿召回。

忽必烈为表赤诚之心,也交出了河南、陕西、邢州等地的全部权力,将自己的人马撤回,还撤销了邢州安抚司、河南经略司、京兆宣抚司及其附属机构,相关事务全部交由蒙哥汗处置。

蒙哥汗接见外国使节。(公有领域)

蒙哥攻宋身死 忽必烈受命再建功

蒙古与南宋在1234年联合灭金后,双方开始处于正面冲突状态。窝阔台时期,蒙古主力主要放在西征方面。对南宋,虽也曾出兵攻打过襄阳和川北,但都被宋军击败。

蒙古统治者认识到灭亡南宋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在人口众多的南方,河流山脉纵横交错,都市地区人口密集,唯一可能进行的战争是围攻战。在围攻战中,尤其是水战,来自草原的牧民们有些不知所措。如果要在中国南方取得胜利,必须有大批步兵团、水军和一整套“火炮”设备。为此,蒙哥汗令忽必烈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征服云南的大理就是其重要的一步。

1256年夏天,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为理由,蒙哥汗正式宣布了再次攻打南宋的命令,并说:“我父祖成大业而享盛名,我欲效之。”第二年秋,他命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让自己的儿子玉龙塔失和大臣阿蓝答儿辅佐,自己率大军在祭天后出征。前锋诸王塔察儿率诸军围樊城,但赶上连月阴雨,遂班师。

十二月,蒙哥汗经过漠南,在玉龙栈赤驻跸,忽必烈等诸王来觐见。正是在此,蒙哥与忽必烈相拥泣下,消除了隔阂。两人还谈到了分道伐宋之事。

1258年三月,蒙哥汗再度率四万大军南下,兵分三路:西路主力怯薛军由蒙哥率领,由陇州入散关,东路由诸王末哥由洋州入米仓关,还有一路由孛里义万户带领从渔关入沔州。另派遣两军入湖南、江南,其中塔察儿攻打荆山,而忽必烈暂时驻扎在濮州(今河南濮阳),整治军队准备攻打鄂州。此外,令兀良合台率兵从交趾攻打,在湖北与大军会合。这是蒙哥的作战计划。

1258年三月,蒙哥汗再度率四万大军南下。(大纪元制图)

当时金莲川幕府成员郝经跟随忽必烈在濮州。有人提出取宋七条建议,忽必烈交予诸将商议。郝经却认为,现在宋朝并没有败亡的迹象,而蒙军倾巢而出,恐怕会引起内乱,因此他建议忽必烈“不如屯兵不动,颁行德政,施恩于民,招贤纳士,笼络各地守臣共同防御,等待西军进展。这样上合天心、下从民望,时至而动,可轻易夺取宋国”。

忽必烈听到如此高论,十分惊异。随之郝经又进呈七条建议,共七千余言。忽必烈十分欣赏。

当忽必烈听说名士宋子贞、李昶(chǎng)也在濮州时,便将他们请来,询问蒙古人征宋的得失。宋子贞坦言:“蒙古人威武有余,但仁德不够。宋人之所以拚命抵抗,是惧怕被杀。如果投降者不杀、胁从者不被治罪,那宋朝的城池只需一纸文书,就可以降伏。”忽必烈听了,认为言之有理,表示愿意按照其所说的去做。在此次和后来的灭宋战争中,忽必烈的确做到了。

而李昶给出的建议也差不多,他说:“论治国,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为对。”忽必烈听后,同样大加赞赏。

此时,率领主力军的蒙哥汗从陕西打到了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了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蒙哥下令禁止抄掠。而诸王末哥、诸王塔察儿出兵皆战败,蒙哥遂命忽必烈统领诸路蒙古、汉军伐宋。将东部作战部队交给忽必烈,说明蒙哥是信任忽必烈的。十一月,根据蒙哥的旨意,忽必烈在开平东北行祭旗礼,正式出兵南下攻宋。

出兵前,张文谦与释子聪对忽必烈说:“王者之师,有征讨但无战争,对南方臣民当一视同仁,不可滥杀。”忽必烈道:“希望与卿等共同遵守。”果然,忽必烈入宋境后严令诸将不准妄杀、骚扰居民和烧毁房屋,他还任命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史、郝经为副使,率领归德军先开至江上,宣布恩信,招纳宋人归附,稳定人心。对于违反军纪的士兵,则绑缚送到有司治罪,“由是将士肃然,无敢违命者。”

1259年,蒙哥汗在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区)下攻势受阻,战事胶着数月。而此时的忽必烈则率大军渡过淮河,攻入南宋境内,所获军民一律释放,深得人心。随后大军一路向南,进展十分顺利,并很快进入湖北,开始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进军神速的忽必烈令宋人惊恐不安。

然而,正在四川领兵攻打的蒙哥在钓鱼城突然驾崩,终年五十一岁,在位八年零两个月。关于其死因,并没有确切说法,有说是受伤不治而亡,有说是死于痢疾。

蒙哥死后,蒙军中止了进攻,北归。后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史书对蒙哥的评价是“聪明果毅,内修政事,外辟土地,亲总六师,壁于坚城之下,虽天未厌宋,赍志而殂,抑亦不世之英主矣”。

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再到蒙哥,他们为忽必烈留下了一个疆域广阔、令世界瞩目的大帝国,为忽必烈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基业,而如何最终一统天下、如何治理好包括中原汉地在内的广大区域、如何调和蒙古族与汉族的统治模式,是即将走上历史大舞台的忽必烈即将面对的问题。

参考资料:

《新元史》
《元史》
忽必烈传
《马可‧波罗游记》

点阅【忽必烈传】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