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在劫妖魔出 张天师承命振天纲

天师道-张天师系列 文/李翼云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9月19日讯】从历史的脉络来看,东汉末年,道教天师张陵到四川(蜀)修炼,冥冥中,有着天意的安排。在蜀地,有一桩重要的天命任务等待他的到来。

怜百姓被鬼祟所害 四处镇妖驱邪

蜀地峰峦瑰伟,山清水秀,自古即是寻仙修道之地。张陵在阳平山、西城山等地精勤修炼,并获得上师赠送天书,十年间,修得高深道行,能“飞行远听,分形散影”。

人们经常看到他明明在池塘里泛着小舟,同时又在厅堂里诵经,还在茶几旁与人交谈,而在不远的山径上,还有一个他正拄杖徐行。众人对他散影分身的神通,都感到万分叹服。

虽然张陵过着与世无争的修道生活,但是他逐渐发现这些充满山水灵气的山区有着许多暗黑的空间,百姓的生活并不平静。

一日,村野的邻人奔告求助:城西有一只白虎精,喜欢喝人血,村里的居民每年都要杀死村民来满足嗜血的虎精。张陵一听,遂招来白虎精,告诫它不可滥伤人命,虎精于是消失无踪。

不久,又有人报告说:附近有大蛇藏在山洞,经常会吐出毒气,弥漫长达三五里,很多路过的行人都因此中毒而死。张陵于是用道术禁止大蛇伤人,百姓遂得平安。

此外,青城山下,有一个古龙穴,每到夏秋,就会有水妖作怪,涌出大水淹没农作,因此张陵施法,用一块石头,镇住了水怪;在彭山县每每有狰狞恶鬼惊扰百姓。张陵在那鬼前一心不乱地诵经,那鬼绕了一圈不敢靠近,随即退走。

诸如此类的妖异之事,屡见不鲜。张陵叹息道:“乱世在劫,蜀地蛇毒鬼气绵延山谷间,百姓常常不知不觉被鬼祟所害,真的很可怜!”张陵因此经常帮助当地的百姓,镇妖驱鬼,行善积德无数。

天师慈悲世人 老君下临授天命

此时,张陵苦炼三年的九鼎神丹,终于炼成了,只要服用了神丹,他就可以飞行升天,但他却一直犹豫着。

他对弟子说:“我学成了高深道术,应该要帮助生民百姓,为国家兴利除害,飞升天庭时,才不会感到心中有愧啊!如果只是利益自身,对人间却无所助益,这就不是修持大道者该有的慈悲了!”

张陵心生此念,天上的太上老君随即感知:“张陵艰苦修行,还能以众生为念,慈悲心一出,因缘已俱足了,我将授以宝典神器,助其完成使命。”

夜晚,睡梦中的张陵被满天紫云、香花天乐惊醒,只见五条白龙驾着宝车而至,车上太上老君手持宝扇,容光照人,令人不敢逼视。

原来,蜀中一带,深藏瘴疠妖魅之气。长久以来,这个深层的暗黑渊薮,一直是天庭的心头之痛。

自上古以来,六个时空的魔王都盘踞在此地,群魔总数达数亿之多。他们侵夺人类的空间,混迹常人中,附身人体为祸,连大白天都光明正大出来作恶,甚至有所谓的“鬼市”,诱惑人类与鬼交易,败坏人心,传播疾病。

太上老君将肃魔降妖的重任委任给张陵,授予丹符密箓,命为天师,更赐予阴阳剑、隐剑逃、都功印等法器,并传授他更高层的道法,令张陵密修一千日。

大约三年后,张天师道法臻至精深难测,足以令邪鬼不敢正视。于是,张天师带领神兵天将,出战六天魔鬼。

大战六天魔王 再正乾坤天纲

面对数亿鬼众,天师治妖的方式,可谓四两拨千金,优雅而不失气势。张天师在青城山摆开阵势,龙虎神兵各自排开。当鬼军呼啸而至,拿着刀箭石头进攻时,张天师只举起手一指,一朵巨大的莲花挡住鬼军的去路,再怎样也前进不了。

于是,鬼军改换策略,手持千把火炬前冲,张天师同样用手一指,火把上的火突然爆燃成火海,反向延烧,鬼妖们纷纷哀声痛苦呻吟,赶紧逃窜。

听闻败绩,八大鬼帅率领各路鬼兵数万,上山围城。弟子们见敌军阵势浩大,非常紧张,只见张天师拿出丹笔,遥向鬼阵,在空中挥了几笔,鬼兵全都立即死亡,八大鬼帅纷纷跪下叩头乞求残命。

张天师听了,良久沉思不语,最后他拿起丹笔倒挥几下,死去的鬼兵就全部复活了。张天师命鬼众立即远离,自此不得再行恶,否则将诛无赦。

鬼帅们跟天师乞怜说:“本来这整个领域空间都是我们的,你现在至少留一半给我们吧!”天师断然拒绝。于是鬼众退回报告鬼王。

鬼王会合六天魔王,领百万鬼兵,将青城山团团围住。弟子来报:鬼兵多到难以阻挡,怎么办呢?只见天师以丹笔一挥,鬼兵皆死,六天魔王倒地叩头不已,大呼饶命。

张天师显然心中已有定见,他头也不回,丹笔竖画一笔,青城山裂开为两半,他在断崖的壁面上,以丹笔立下约定:

人是白天的主人,鬼只能在夜间活动。

阴阳两界分开,各有主管及存身之地。

违反律法者,天师道必定加以诛戮。

为了让魔王臣服,最后张天师还示现了多种神通,如投身入大火中,足踏青莲而出;身体穿入木石、钢铁中,又能穿透而出;变化成身长七十二万丈,广五十二万围(古代两只手臂合抱的长度称一围)、立在莲花宝台上的巨人。

魔王们与天师斗法连连失败,终于心服口服,同意在石碑上立下誓约而去。

张天师将六天魔王囚禁于北酆,将众鬼赶往西北不毛之地,自此,幽冥阴间独立成为另一个界土,人鬼各走各的路。张天师解除了蜀地生民千年以来的魔咒,归正天纲,立下无量功德。(未完,待续)

(参考史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神仙传》)

(转自明慧之窗/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