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中国经济回暖?外伤易治内伤难愈

中共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今年1、2月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有所上升,因此中共宣称经济运行呈企稳回升态势,特别是内需强劲反弹。

但将中共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央行社融数据以及财政部全国财政收支数据结合起来看,会发现经济复苏形势并非中共所鼓吹的企稳、强劲,投资、需求、出口三驾马车各自冷热不均,经济总体运行处于结构不平衡状态,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还是靠政府负债投资出现的热度,内需与出口依旧疲弱,正所谓外伤易治、内伤难愈。

一、2023年1、2月主要经济数据

据中共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2022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

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2022年12月份为下降0.8%;两年平均增长4.8%。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2022年12月份为下降1.8%;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餐饮收入8,429亿元,增长9.2%。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0%、5.4%。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8.1%。

依据上述数据,中共研判目前经济运行正摆脱疫情扰动性衰败、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是,中共过于乐观了。

二、经济续命靠政府加杠杆,缺乏内生增长

假设中共上述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光鲜的数据背后隐藏的仍然是脆弱。

1. 工业复苏极不均衡

1、2月份,中共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52.6%,超过50%的荣枯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增长2.4%,但背后做出贡献的主要是中共扶持的国有企业、新能源产业和军工部门。比如,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40.8%、16.3%。

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2%,纺织业下降3.5%。就产品来看,汽车产量下降14.0%(扣除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值16.3%,实际下降超14.0%),微型计算机设备下降21.9%,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3%,金属制品业下降0.8%,智能手机下降14.1%,布下降11.2%,工业机器人下降19.2%,水泥下降0.6%,乙烯下降1.7%,等等。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出口依赖度高的微型计算机设备、纺织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量锐减,因为拿不到订单了。内需方面,大宗商品,如汽车、智能手机,还有房产相关的水泥、乙烯都在下降。另外一方面,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8%,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工业产值中,制造业约占80%,中国的制造业受房地产影响非常大,房产投资在1、2月是负值。所以这个工业产值的上升,其内部结构是非常不平衡的。

2. 社零数据显示内需缺乏长期动力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中共大吹特吹,但分析以下细项,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增速较快的有哪些呢?餐饮类增9.2%,粮油食品类增9.0%,中西药品类增19.3%,石油及制品类增10.9%,烟酒类增6.1%,饮料类增5.2%。

这一组数据列出来,大家据都明白了,1月是黄历新年,餐饮、烟酒饮料是增值是必然,新冠加甲流,药品脱销当然是增值了,外加石油涨价,这一类产品销量自然能就涨上去了。中共开放疫情了,适逢新年,上述是刚需,增值是正常的,也是短期性的、季节性的,不可持续。

再看看长期指标就不乐观了。汽车类1—2月呈负增长为-9.4%,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3月1至12日乘用车市场零售41.4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17%,较上月同期也下降11%;今年以来累计零售309.4万辆,年减19%。通讯器材为-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为-1.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为-0.9。这一组数据说明,家庭耐用品销售非常不景气,内需缺乏长期动力。这和百姓的财富状态有关。

据中金公司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财富总量790万亿,其中国资360万亿,1%最富裕人群(140万户460万人)总资产是290万亿。中产阶级(3100万户9900万人)总资产110万亿。其他人群超10亿人总资产30万亿。

按月收入统计,有数据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仅70万人,1万—2万元的784万人,5千—1万元的6328万人,5千以下13.3亿人。疫情三年,多少人失业没有收入了?多少业主破产断供了?多少个体户干不动了?买车买房对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的确是梦了。

3. 政府加杠杆投资、房地产复而不活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国有控股增长10.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9,420亿元,同比仅增长0.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1%,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2%。

这说明投资拉动靠的是政府(广义)加杠杆,这和央行公布的社融数据相吻合。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但住户贷款仅增加2,5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6,048亿元。2月份,“企业强,居民弱”结构特征仍然持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同比多增3,700亿元。住户贷款仅增加2,08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则增加863亿元。

再从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1、2月财政收支来看,1—2月累计,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42亿元,同比仅增6.2%,但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为171亿元,同比却大增了19.5%;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323亿元,同比大降26.1%,但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322亿元,同比仅下降11.3%。

此轮所谓的经济复苏,中共主要还是老办法,大搞基建,政府专项债前置发放,银行持续货币宽松,企图用泡沫的方式烘托出经济复苏的美景,中共央行宣布将在27日降准0.25个百分点,试图刺激市场货币流动性。但中共一方面面临美联储加息,外资注入下滑,另一方面,百姓没有收入来源,低利率也刺激不了百姓从银行取钱消费。

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9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住宅投资10,273亿元,下降4.6%。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5%(一线城市房价回暖)。

房地产复而不活的原因,从消费端来看,居民无钱买房,更担心中共政策出尔反尔,另外还有房产税这个紧箍咒不知道中共啥时就开念了,因此贷款消费意愿低,1—2月份,个人按揭贷款3495亿元,下降15.3%。从生产端来看,房产商现金流不足,1—2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1,331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国内贷款3,489亿元,下降15.0%;利用外资5亿元,下降34.5%;自筹资金6,342亿元,下降18.2%;定金及预收款7,112亿元,下降11.4%。

4. 外贸颓势难扭转

1—2月份,从进出口到外资注入,都难言修复,呈继续下滑状态,这对高度依赖出口的行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同比下滑2.6%,纺织业同比下滑3.5%。这里不再赘言,请参看笔者《中共外贸暴跌 GDP“保五”遭当头棒》一文。

三、就业问题成烫手山芋

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16—24岁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8.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就业问题成了中共的梦魇、经济复苏的一只拦路虎和中共脸上的一块伤疤,中共号称经济复苏,在走出低谷,失业率却在增加,不知道这社会总供给增量是谁在提供?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内需,这复苏还能持续吗?

非常奇葩的是,在大陆35岁成了职场的二等残废,成为就业的高龄,60—69岁人群却成了中共“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的“低龄老人”“人力资源”。中共《瞭望》杂志曾称“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经济发展、缓解人才供需矛盾”,这难道就是李强在记者会上所说的“人才红利”吗?

根本的原因是,中共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企图利用延迟退休和让老人上岗,来抵消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成本,寻找廉价替代品重拾经济增长优势。

四、财政收支显示经济开局衰退

中共财政部3月17日发布1—2月全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经济衰退。

2023年1至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42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50亿元,同比下降4.5%;全国税收收入39,412亿元,同比下降3.4%;非税收入6,230亿元,同比增长15.6%。

经济重要指标当中,国内消费税收3,568亿元,年减18.4%;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933亿元,年降21.6%;关税401亿元,年减27%;车辆购置税397亿元,年降32.8%;印花税781亿元,年降31.3%,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282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减61.7%。

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875亿元,年减4%;土地增值税1,051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减22.4%;房产税558亿元,年降2.9%;城镇土地使用税296亿元,年降7.4%。个人所得税3,881亿元,同比下降4%。

财政收入的下降和车市、房市、进出口的衰退能够吻合,另外个税下降,表明中高收入者中,薪水在下降,因个税的起征点在5,000元。

再看支出,1至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898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236亿元,同比增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662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债务付息增支1,247亿元,同比增27.3%,表明中共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其次,卫生健康支出3,942亿元,同比增23.2%,透露出疫情仍相当严重。

1至2月累计数据显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堪忧。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96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其中,中央收入642亿元,年增6.2%;地方本级收入6,323亿元,年减26.1%,主因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627亿元,年减29%。说明中共房地产前期已经被打得深度昏迷,难以苏醒了。

结语:中共烂泥难上墙

中共今年将财政赤字率定在3%,超过去年的2.8%,保持高位,GDP增长定在5%,近30年最低,这还是在去年3%的低增长基数上设定的。看来中共内心非常清楚,内需严重不足,产业链外移、出口下滑,房地产疲软,高科技被掐脖子,人口红利消失,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等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烂泥解冻瞬间成沃土,谈何易。

最让中共头痛的是就业,202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1,158万。前总理李克强201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曾表示,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崛起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130万—150万人就业,要保证新增就业1,100多万人,需要7%—8%的经济增长。这对如今的中共来说,确实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