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跟中国制造说“byebye”

【新唐人2014年12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秦雨霏/编译)现在不是中国庞大的国有钢厂的最好时期,国内经济在放缓,竞争在增加,人们广泛对它们烟囱里冒出的阴霾感到厌恶和不耐烦。总而言之,它们过去三十年的盈利商业模式正在慢慢死去。那么中国钢铁厂的经理要怎么办呢?

彭博社12月29日报导说,一个出人意料的流行选择是跟中国说“byebye”。在11月份,河北钢铁公司,一家省级国营公司和中国生产量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宣布它将转移500万吨的年生产量——大约是每年钢铁生产量的11%——到南非。根据报导,它将不是唯一一家走向海外的公司。截至2013年,河北省——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计划出口2千万吨的钢铁,3千万吨的水泥和1千万重箱(一重箱相当于50公斤)的玻璃产能到外国。

乍一看,出口过剩产能在商业上不太合理。河北省钢铁公司在南非的钢铁厂相当于该国去年产量的三分之二,以及非洲大陆产量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这些新地方对中国钢铁巨头丰富的产品的需求是个疑问。那么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

河北省负责钢铁公司的官员可能感到没有选择。首先,他们面临着减少环境污染的政治压力:钢铁,水泥和玻璃生产都是高度污染行业,并将对习近平的污染目标有直接影响。

第二,河北省对于如何缩减一个庞大臃肿的企业规模感到手足无措。中国建筑相关行业显然有过多的产能和过少的需求。今年九月份,中国钢铁协会副主席宣布,中国钢铁生产产能自从2012年末以来增加了2,000万吨,达到总量11亿吨。这个产能当中的大多数没有使用。

中国国内钢铁价格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考虑一下上海钢筋价格:它今年下跌了29%。这个下滑主要是被中国的经济放缓加剧。

因此,在缺乏强劲国内市场的情况下,钢铁要去哪里?在2014年头11个月,中国出口8,600万吨钢铁(相当于全美国2013年总产量),比2013年同期增加47%。

但是出口市场在长期来说不是可持续性的依靠,尤其是在美国和其他进口国对中国钢铁建立反倾销税的时候。

对于寻求长期增长的公司而言,真的只剩下一个选择:走向全球。实际上,自从九十年代以来,中共政府已经有了一个“走向全球”的政策,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以攫取原材料和能源。但是今天的“走向全球”策略有了更多的迫切性。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