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习俗:小暑时节话养生

【新唐人2017年07月07日讯】小暑是黄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2017年7月7日05时51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小暑至。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古书记载:“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时至小暑,时有热浪袭人之感,宋代诗人陆游《苦热》诗云: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小暑时节,热浪袭来。(Tim Boyle/Getty Images)


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温风至,指小暑日后,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唐诗《小暑六月节》形象地描述了小暑的光景:“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习俗

小暑食新

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小暑吃藕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

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小暑食藕。(网络图片)


小暑时节,民间有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小暑黄鳝赛人参

俗语说:“小暑黄鳝赛人参”,意在让人们在小暑节气前后多食用黄鳝,从中医角度来讲,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等作用。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黄鳝在鱼类中属于热量较低的那种,和红色肉类比热量就更低了,但所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却一点也不低,所以也较适合天气炎热时食用。

小暑保健

小暑之际,气候炎热,人易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所以民谚说“大暑小暑,有米懒煮”。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保护人体阳气,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所以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文:李倩倩/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