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借北京机场爆炸案解读中国:形势不乐观

【新唐人2013年7月23日讯】山东残疾青年冀中星日前在北京首都机场引爆炸药事件,持续引发关注。外媒也借这起爆炸案“解读”中国。

冀中星7月20日在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际到达处引爆炸药,炸伤自己。据称其因被广东执法人员打成终身残疾,上访多次无果。冀中星的家人称他走上这条路是被逼的。爆炸事件发生后,山东当地警方对冀中星的家人采取了维稳措施,他本人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奥地利《新闻报》21日以“北京机场的神秘爆炸”,为题说,事件背景成为中国网际网路的“猜谜”对象,这起事件正进入下一轮,中国网际网路上正在传播爆炸制造者所写的博文。

“这一事件再次引起网路公众舆论的对立”,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1日报导称,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有什么样的冤情,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制造爆炸,激发恐慌情绪,都是不能原谅的,是“恐怖主义”行径。另一种观点认为,冀中星并不存心制造伤亡,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来抗议。还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虽然不可取,但案件折射的问题值得更深入检讨,社会戾气上升到新高度,如果政策不调整,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

美国《环球邮报》称,中国民众掀起对国际机场引爆者的同情。冀中星多次喊“躲远点,我有炸弹”,最后只造成自己一人受伤。

法新社报导说,中国人对官员腐败和对警察的行动有大量投诉。

香港《明报》21日援引专家的观点说,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期,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很大,而地方政府在追求GDP的指引下,对外来群体和弱势群体保护不足,更多地注重本地人和资方等群体的利益。这一系列背景都引致弱势群体缺乏说理的渠道,而司法公正上的不足、法律援助不及时更令弱势群体权力无法获得保障。弱势群体以激烈手段表达诉求的现象已经存在数年,尽管目前并无证据显示过激的诉求方法在蔓延,但形势不容乐观。

《纽约时报》评论说,许多中国人习惯通过向更高级官员请愿上访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做法扎根于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他们寄希望于上层开明官员在了解他们所忍受的不公正后,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近年来,有上访者在问题得不到解决之后转向暴力。上个月,一名59岁的男子,在申请社会保障福利遭拒绝之后,放火焚烧了厦门一辆公共汽车,导致47人和他自己一同死亡。2011年,一名农民为报复暴力拆迁引爆政府大楼,导致自己和另外两人死亡。

德国新闻电视台21日评论说,北京机场爆炸案是中国“社会高压锅”的又一案例。转型中的大国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贫富不均、环境污染等,每一个问题都可能面临“爆炸案”。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维护社会稳定,这极大地考验中共的新领导人。

美国之音采访北京知名社会活动人士胡佳说,冀中星事件再次表明,中共的维稳体制“正在把社会变成越来越烈性的火药桶。旁边的火花还在不断的闪现,它可能引燃某个局部的爆燃,也有可能引起整体性的爆燃。”

英国路透社称,中国以前也存在因个人怨气而采取极端行为的事情,但是像这样在保安严密的机场发生爆炸事件则是罕见的。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