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8月9日讯】热点互动(1305)“捐赠承诺”能带动中国富豪吗?
中国的慈善事业在中共的控制下名存实亡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
由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兹和投资家巴菲特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已经得到40位亿万富豪的响应,要把他们过半的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近来,富豪们将前往中国游说中国的富豪跟他们一起做善事。美国人为什么那么乐善好施?中国富豪会从善如流的效仿他们吗?我们请资深评论员陈志飞教授跟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个话题。志飞您好。
陈志飞:林云您好。
主持人:美国有40位亿万富豪把他们过半的身家给捐献出来,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还真的让人挺津津乐道的。是不是因为他们这些人太有钱了,捐点钱没关系?
陈志飞:我觉得这其实反映了美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当然这个新闻很有看点,大家觉得很吸引眼球。实际上美国文化从19世纪末到现在,社会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它的慈善事业,从早期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到洛克斐勒,一直到现在的巴菲特、盖兹,他都是崇尚这个传统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这个事情并不是那么蹊跷。
主持人:就是他有这么一个慈善的社会环境。
陈志飞:是,它并不是那么蹊跷。具体说来,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大概在6月中旬,股神巴菲特跟他的好友微软的比尔‧盖兹,他们倡议让美国的亿万富翁把一半的资产捐出来。迄今为止,有40位已经走出来响应这个倡议。
这40位当中,包括著名的好莱坞制片人卢卡斯,还有纽约市长布隆柏格,这大家知道都是亿万富翁,还有别的一些著名人物,现在已经得到很多的响应。而这40位只是从6月中旬到现在统计的数字,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很多的亿万富翁响应这个号召、这个善举。
主持人:像您刚才说的,慈善事业对美国人来讲已经司空见惯,已经形成了社会的一种环境。美国人比起欧洲人、比起其他地方的人更喜欢去做善事,更乐善好施,这是为什么呢?
陈志飞:首先,接着你的第一个问题,你的观点就是美国人已经有这个制度了,从制度上来讲可以免税,联邦政府虽然不介入,但是鼓励你行善好施。
主持人:它从税制上面来给优惠。
陈志飞:你捐100块钱的话,有35块钱的税可以免掉。另一方面它整个机制比较完善,监督、使用的法律制度、信用制度都很健全。比如说我要捐一个大楼给这个学校,学校如果把这笔钱挪用去建一个新的系科,那我可以有权利把这个钱拿回来。它整个制度比较完善。
相对于欧洲来讲,我觉得最明显的一点,美国社会因为它是个民主共和国,不像欧洲的很多民主国家是君主立宪的,美国又属于早期的边疆国家,来的移民都是靠自己努力来挣钱,他们更愿意回馈社会。
美国社会相比于欧洲的话,宗教信仰的意识要浓烈得多,据报导,美国有70%的人是信神的,这比现在日益淡化的西欧来讲,是有天差之别了。所以乐善好施很多方面是来自于美国的信仰文化,也有报导说,美国有信仰的人比起一般人会有4倍更强的可能性来捐助。所以从这来看,美国的慈善文化实际上是它信仰文化的延伸。
主持人:实际上中国这些年搞改革、发展经济啊,也是诞生了很多富豪,今年说是身家超过10亿以上的富豪,从去年的28位增加到64位,已经仅次于美国的富豪数量。但是反过来讲,这些富人占有整个社会财富的80%,可是他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贡献却只有15%。为什么中国的这些富豪好像不喜欢做善事?
陈志飞:问题当然很多,它没有形成一个文化现像,网友对此也非常不平,有媒体作调查,有80%的问询者认为这个现象是不对的。造成这个可能有很多的原因,首先中国致富的过程还是比较短的,也就是最近20年。
主持人:这倒是,文革的时候大家都是穷人。
陈志飞:不像美国这些富豪他们都是几代的财富积累,还有文化可以把这些财富保护得很好。中国这些富豪很多都是暴富,一夜之间发财了。但即便你是暴富,你也可能在倾刻之间倾家荡产,所以他要留一些底。
主持人:觉得不稳定。
陈志飞:他把财产移到国外,或者把子女移民到国外。而中国整个的经济情况、政局也没有像美国这些西方国家稳定,从他个人的考虑来说也是有可能的。再次,大家也都知道富豪榜有的时候也是“杀猪榜”。因为在中国致富,实际上政治因素和政府行为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你想在中国发财,你没当地官府的庇佑是绝对不可能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发财是靠政府,政府不高兴把你的钱拿走,像之前仰融、黄光裕事件就可以显现出来,也都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这些人得留些后步,有时候他含而不露,因为如果你通过社会的捐助行为,暴露了自己的财富情况,对他将来整个和政府打交道的地位来看是不利的,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从本质上来讲,我并不觉得这个世界可以轻易的被解读为美国的富人比中国的富人善良,我觉得不是。
主持人:中国的富人也不是都为富不仁。
陈志飞:也不是像报纸渲染的一样都为富不仁,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政府的介入,再说多一点可以谈得广一点,因为善款,中国政府并不像美国这样任由慈善机构去发挥。
主持人:美国的慈善机构,基本上都是属于民间形式,而中国的好像就没有一种真正的民间形式。
陈志飞:红十字会也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因为慈善机构在社会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一些主要的大学、机构,还有社会的功能都是靠慈善组织来完成的。比如刚才讲的钢铁大王卡内基,他有一句名言留于后世,他说:“如果在财富中死去是一种罪恶。”所以他创建了著名的卡内基美隆大学。而且在他死后,以卡内基命名的公共图书馆,在美国的小镇一幢幢的矗立起来,都是依他的遗愿,要让美国各地的孩子们都能读到书。
所以美国图书馆、大学很多都是民间机构赞助的,公共广播事业,美国大的电视台,各地的广播电台其实也都是由民间赞助的,政府对此事是支持的,而且不横加干涉。可是反观中国所有的善款,即便灾区的救灾款也要通过政府来划拨。
主持人:政府比一般的民间企业管理得更好吗?
陈志飞:你说这话全部的人都笑了。政府造成一种善款进入财政的现象,从汶川地震中,很多人不但没有丢掉官位,而且还捞到了很多好处。有很多海外的华人觉得捐钱不放心,害怕被吞掉,就捐物品,可是捐了救护车也变成当地领导的座骑。这种现象说多了,大家都不高兴,我们点到即可,相信我们观众知道的比我们还清楚。
主要是政府的干预行为太多,政府内部的腐败令人发指,所以使民间本来可以蓬勃有机发展的慈善事业受到了人为的遏制。但这并不能完全表明我们中国人的品格,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人在历史上是乐善好施的。
而乐善好施在最近的宣传当中往往被披上反面的色彩,比如说我们知道四川大地主刘文彩,本来就是当地的大慈善家,修桥、铺路、建校。还有我们刚才谈到的另外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它丑化的人物,很多这种事例都是举不胜举的。但是在中共建政以后,我们看到原来的慈善家都被披上了大地主、大富豪的帽子,被打倒了,所以这种文化也随之被抑制了。
主持人:那这次美国的富豪不是要到中国去,让中国这些富豪跟他们一齐来做善事?您认为这件事情有可能实现吗?
陈志飞:我们老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美国富豪说出这番话就是对中国特色的不理解,我看到网友说50年内不可能有这种捐赠。
主持人:50年内不可能有?
陈志飞:对啊,保证这种现象发生。是因为这需要长期的磨合,需要机制,需要社会的贫富差距不那么大。因为我们刚刚也说到美国人有这种文化,而且美国人做事业的话,他带着很强的报效社会的心,因为他有信仰,他禀承上帝的旨意来反馈社会。所以说他发了财,首先并不想到要传给家人,或者像中国人一把火烧掉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他更想回馈社会,而这需要长期积累。
以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人心不古,社会风气一天天下滑,我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说,40岁漂亮的女主播只可以找57岁的广东市委书记,她为什么不嫁给大富豪呢?她前一任丈夫就是个大富豪。那从这事情来看,大富豪还比不上市委书记,说明市委书记比大富豪更富豪,他都能把善款向自己靠,所以更有吸引力。那么这种文化如果不剔除的话,我觉得50年内很难看到像巴菲特和比尔‧盖兹这样的善举在中国出现。
主持人:另外一方面来说,对于国民的教化,我记得在香港的时候,香港每到星期六都有孩子上街去叫卖旗,其实这就是一种慈善事业,很小的孩子从读书的时候就形成一种做善事的概念,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在中国,中国大陆的人到香港去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啊?所以这个差异就真的很大。
陈志飞:在美国也是司空见惯,他有一种叫baked cereal,小孩自己做点心拿出去卖,卖的价格高一点,但他明白告诉你,我这价格利润部分,是捐给癌症协会或者怎么样。周未大家会去为社会的失意者走路,为一些公益事业走路,而且刚刚提到很多电台实际上都是慈善事业资助的,他们也会做各种慈善事业,比如让你买音乐会的票,他卖得高一点。
这种钱财实际上都流向慈善事业,他有这种文化,因为你不这样做的话,会被大家认为你的道德有问题,那在社会各个方面,在主流社会都会受到排挤。比如你没法上名牌大学,即便你的成绩很好,没有这一项,也就是漏了这一项,你就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传出,我们节目也做过,中国的高考状元不被美国名校所接受。
主持人:北京的高考状元。
陈志飞:因为你虽然数学经常第一,你可以得到官办的组织比如学生会主席的荣耀,但是在美国这种广泛承认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上,你是空白或近乎空白,那你基本上就没有竞争力了。
主持人:的确是,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的道德水平其实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孩子从小真的会为别人着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如何如何发展。
陈志飞: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法轮功被迫害,民运分子被打压,在这种的情况底下,我们没有看到中国的年青愤青说一句话,这些愤青反而在政府指挥捧指挥下,受了所谓的狭隘爱国主义煽动,对某些外国企业大打出手,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设身处地,没有对同胞有基本的人道关怀。这是要从小培养的,这种文化是现在这个体制底下所欠缺的。
主持人:好的,我们节目时间到了,非常感谢您的分析。
陈志飞:谢谢。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热点互动》节目,我们下次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