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体看中国:中国航母掀起娱乐浪潮

【新唐人2012年9月27日讯】(美国之音记者齐之丰报导)学文学翻译的人,或长年从事文学翻译的专业翻译家都知道,在各类文学作品当中,最难翻译的就是讽刺喜剧。因为讽刺喜剧与其赖以产生的土壤或社会/文化/语言/政治环境结合紧密,难以剥离,一剥离就会死,或半死不活,原来的笑料或笑头变得索然无味,难以让人笑起来。

如今,从事中国新闻报道的世界媒体记者,在将中国的发生的事情翻译报道给本国读者、听众、观众的时候,显然也遇到了同样苦不堪言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当今中国,重要性和娱乐性兼备的重大新闻层出不穷、俯拾即是之际,外国记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往往只能报道这些新闻严肃性、重要性的一面,对其娱乐性的一面则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于是常常只好割爱割舍。

这种割舍显然不但有损于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也有损于新闻报道的完整性、真实性。

中国航母掀起娱乐浪潮

随着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消息传来,中国重要新闻的娱乐性/戏剧性/喜剧性难以借助世界媒体的报道走出国门、得到世界观众充份欣赏的局面再次凸显出来。

当今中国新闻的娱乐性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官方媒体,一个是民间的所谓自媒体。就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新闻而言,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娱乐性这次几乎是并驾齐驱。

首先是官方媒体的娱乐性。

公平地说,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这样的新闻时面临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具体说来就是要推出并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要借助大力宣传“中国第一艘航母交付海军”来宣示当今中国的“国威”和“军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因这第一艘航母而在邻国间、世界上过多树敌。

以新华社打头的中国官方媒体庄严隆重地大力报道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亲自出席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交付海军的仪式,同时竭力让世界其他国家放心。官方媒体这种“平衡报道”的苦心从新闻标题上可以略见一斑:

中国海军阔步迈向蓝色海洋(新华社)
中国有了航空母舰世界理应坦然接受(新华社)
航母不会改变防御性国防政策(《解放军报》)

假如说,上述中国官方新闻标题的明显的宣传腔难免令读者忍不住打哈欠的话,接下来的新闻标题则会立即让读者眉开眼笑,甚至有笑到滚落座椅、笑断气的危险:

“‘瓦良格’变身中国航母始末:曾被当废铁卖”(中国经济网)

“辽宁”号的前身是苏联建造了一半未能完成的“瓦良格”号航母。随着苏联的解体,“瓦良格”号变成了一块废铁,落在乌克兰手中,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中国当局辗转用废铁的价格买下这块货真价实的废铁,再花了不知多少重金(具体多少依然是中国的国家机密)将它改造成“中国的第一艘航母”。

人们不清楚如此宣传“辽宁”号的废铁出身,到底是要宣传它的优秀和光荣,还是宣传它的破烂和不值钱,或宣传在破烂上花大钱的可笑。但如此宣传的娱乐性是不可置疑的。

娱乐哄笑的巨浪

说到来自中国的有关新闻的娱乐性,还应当加上这样一则来自官方媒体的新闻标题:

“航母不适合直接用于保钓:杀鸡不用牛刀 ”(《齐鲁晚报》)

不错,杀鸡确实是不用宰牛刀。但《齐鲁晚报》没有提及中国的“辽宁”号航母虽然号称“航母”,但至今不能供战斗机起落。

《齐鲁晚报》刊出这样的新闻标题,到底是要给日本或其他国家一个十足的震慑,还要是给世人提供一个十足的冷笑话或娱乐,只有天知道。

假如说,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是一本正经,或半笑不笑,似笑非笑,让人难以捉摸,那么,“辽宁”号航母交付中国海军在中国公众和中国网民当中掀起的娱乐哄笑的巨浪则是一目了然:

“forever阿土:没有武器系统,没有舰载飞机,没有核动力,却号称是先进的中型航母。”(新浪微网志,下同)

“白轮船1987:能做外壳也算是进步,航母的外壳貌似是一种特殊钢,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准。当然这话更多是自我安慰。”

“逍遥的皛: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虽然刷了漆,貌似航母,其实真滴不具备军事功能,各位放心,俺们木有食言。”

“相玉de香芋园:国家航母都能造,咋就造不出了利民的火车票网站呢”

网民“相玉de香芋园”在这里所说的“利民的火车票网站”,是指在中国政府默许或策动的最近一波反日抗议示威(抗议日本“侵占钓鱼岛”即日本所说的“尖阁诸岛”)期间,中国铁道部推出网际网路火车购票系统。铁道部不知花了多少重金打造的购票系统极难使用,几乎完全无用,被中国千百万网民嘲笑为“比登陆钓鱼岛还难”。

世界媒体的一本正经

跟中国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报道和评论相比,世界媒体的报道要一本正经得多,娱乐性也要少得多。但世界媒体毕竟也不是吃素的,因为世界媒体可以报道中国官方媒体不能报道或报道很少的话题。

在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交付中国海军使用之际,美国主要报纸《纽约时报》发表记者JANE PERLEZ的报道,题目是“中国航空母舰入列,但专家们怀疑其价值”。报道说,

“美国的军方规划人员表示,中国这艘航母入列的意义不大。一些海军官员甚至表示,他们很愿意鼓励中国建造自己的航母以及与之配套的舰船,因为这样可以(让中国不白白)费钱。”

然而,尽管中国国内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动用重金建造航母,尤其是用废铁来打造(或装扮)航母纯粹是贪污腐败的军队和跟军队有关系的利益集团为了骗钱而忽悠公众,但《纽约时报》记者PERLEZ在报道中指出,这艘中国航母对中国当局来说,毕竟还是有其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意义或价值:

“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预计将在下个月举行。在这次党代会上将开始10年一度的最高领导班子换届。大张旗鼓地宣传航母入列看来部分目的是要在党代会之前凝聚民心。就国际目标而言,公开宣扬航母入列似乎是目的在于向南中国海的一些小国发出中国可以部署的海军舰船越来越多的信号。这些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国菲律宾。”

“辽宁”号的玄机

跟几乎所有的世界媒体驻中国的记者一样,法国主要报纸《费加罗报》记者阿尔诺•德拉格朗日显然也是因社会/文化/语言的隔阂难以向法国读者传送有关“辽宁”号的趣闻,于是只好专注于报道“辽宁”号的严肃的一面。

这位法国记者报道的严肃话题包括,中国官方媒体对“辽宁”号的一本正经的报道(“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利益”),胡锦涛、温家宝出席“辽宁”号入列仪式;中国跟邻国的领土争端;“辽宁”号的前世和今生,等等。

与此同时,德拉格朗日也对前身为“瓦良格”号废船的“辽宁”号的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番挖掘:

“有关专家们仔细查看了一些卫星图片或偷拍的图片。其中一张显示,有一架飞机停在甲板上。但是,当时这舰船(“辽宁”号)是停泊在海港内,飞机是用吊车吊到它的甲板上的。还有其他图片似乎显示,甲板上有飞机轮胎摩擦的印记。这让人难免想到这艘航母是用上了弹射起飞技术,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这一点。不过,看来这艘航母已经装备了舰载机着陆牵拉制动装置。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认为,海军掌握这种技术需要两年到四年的时间。”

这位法国记者的报道,可以与中国网民在新浪微网志上发表的一则新闻性微网志相互启发:

“读杂书:【航母的着陆拦截装置】港媒《东方日报》曾报道,由于俄方不满歼-15战机抄袭苏-33舰载机,拒绝提供装于航母的四套舰载机着陆拦截装置。”

日本媒体的视角

中国和日本近来在钓鱼岛/尖阁诸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纷争陡然激化。中国当局一方面在国内怂恿或默许所谓的对日抗议示威,另一方面则通过官方媒体发出对日本动武的威胁,并调遣民间和官方船只频繁接近争议岛屿水域,试探日本方面的实力和决心。

这种大背景之下,“辽宁”号在中国海军入列的消息自然引起日本媒体的密切关注。日本主要媒体的这种关切,可以用日本主要工商新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驻中国记者岛田学的报道为代表。

在“辽宁”号入列的当天,也就是9月25日,这位日本记者发表报道,从中国的内政、外交、军事、历史和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对“辽宁”号入列的意义给予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分析:

“在辽宁省大连改装的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于9月25日正式列入中国海军服役。作为东北亚地区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中国力图强化远洋投射能力。目前看来,这艘航母将用作训练舰,但日本和美国等周边国家意识到,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平衡难免发生变化,并由此提高了警觉。”

“(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参加了入列仪式。胡锦涛在下届中共最高领导层内也将保留党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因此,也有观察家推测,胡锦涛的这一举动大概是为了维持他的权力。”

“新华社(就‘辽宁’号入列而)发布的背景解说提到,‘航母停泊的(黄海)海域,就是清朝的北洋舰队被日军全军歼灭的地方’。在中国十月一日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当局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意图,这就是在发扬国威的同时钳制在尖阁问题上跟中国对立的日本。”

“‘辽宁’号是由从乌克兰购买的航母‘瓦良格’改装的,并非中国自产的航母。目前还不清楚它将配备给哪个部队,但据信将归属大本营在山东省青岛的北海舰队。”

中国网民一种视角

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加入中国海军编制(入列),世界媒体各有自己的视角。

在中国政府策动的广泛发生对中国人打砸抢烧以抗议日本的闹剧性示威之后,日本媒体更是有自己的特殊视角。

然而,在新闻观察和评论的角度精巧方面,中国网民也不是等闲之辈。例如,以下一则新浪微网志,就把‘辽宁’号入列跟中国的政治和日本巧妙联系起来:

“春王正月:看此视频,实在感觉不到航母入列后的任何自豪。大国需要大国民,不是暴民。”

使“春王正月”发出上述感慨评论的,则是如下一则微网志:

“头条新闻:【西安重伤日系车主被打视频曝光:嫌犯跃起重击】昨天记者得到一段‘9•15’西安日系车主李建利被砸重伤案的现场视频,比较完整地记录事发经过。视频显示,卡罗拉轿车遭围堵后,李建利手持砖头护车,同嫌犯发生冲突,被后者重击四下倒地。”

这样的一个国家对全世界展示了一种什么“国威”,只有天知道。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