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曲欣赏】《梁祝》(上)(音画)

【新唐人2013年3月4日讯】 【编者的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她那独特的民族记忆渗透在许多优秀的乐曲中世代相传。【中国古典名曲欣赏】试图以“具体而微”的探索,希望与您一起去探寻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名曲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上)(音画)

【中国古典名曲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上)

今天为您介绍一首优美动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相传在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畔,有个祝员外之女,名叫英台,人长得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去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见女儿求学心切,不忍使其失望,勉强应允。于是,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途中邂逅赴杭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二人来到万松书院,拜师入学,同窗共读,形影不离,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

梁祝分手时,依依不舍。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一年后,山伯得知真情,即上门求婚,岂知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豪门之子马文才。向往的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诉不尽的哀婉,凄然而别。

此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噩耗,出嫁时绕道山伯墓前祭奠,哀恸万分,届时风雨雷电大作,梁墓砰然裂开,英台见状翩然跃入坟中,墓随即复合,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一对彩蝶,翩跹飞舞,形影不离。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越剧唱腔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奏鸣曲式写成。乐曲共分三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第一部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奏出了鸟鸣般的华彩乐段,双簧管又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亭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小提琴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主题,窈窕淑女英台放下闺秀身段女扮男装,赴杭求学。

独奏大提琴以坦率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山伯与英台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真挚、纯洁的友谊,奠定了两人未来的爱情基础,乐队齐奏爱情主题。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和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相互追逐模仿而成。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的抒情而徐缓、时而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独奏小提琴与独奏大提琴的相互呼应表现了梁、祝之间缠绵的对话,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

第二部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威严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故事进入了悲剧的开端。

英台抗婚。在古文记载中没有“抗婚”这一内容。中国古代的儿女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人要拜父母、拜天地,它的实际意义是要得到父母和天地的承认。“抗婚”在古时会被认为是不孝不道,所以作品中加入的这一现代社会的观念,是不合适的。然而乐曲中的铜管部的严峻节奏和音调,却体现出传统的父命如天、不容抗拒。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以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挣扎的音调,刻画了英台无法自主命运时的挣扎与绝望。威严的父命与英台的挣扎这两种对立的音调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

最后乐曲达到高潮,乐队全奏,充满了英台的强烈向往与憧憬,但最终铜管乐果断地奏出了无情的宿命。 (待续)

新唐人首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