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灵泉寺 神奇泉水千年不涸

【新唐人2015年06月14日讯】 四川省遂宁灵泉寺位于遂宁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庙依山而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山间有一泉,色碧味甘,终年不溢不涸,名曰“灵泉”。远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为佛教圣地历称:“西方圣境”,相传为观音出家地。

灵泉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神奇泉水不仅千年不溢不涸,而且不管天旱天涝,总是深一丈左右,景区曾请来水利专家一探究竟,却没有定论。

这股神奇的泉水位于灵泉寺上庙主殿观音殿中观音莲台前,名“七泉”。

民间盛传,七泉是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救难治病的圣水,凡来朝拜观光的人,都会饮一杯“七泉”之水,如今,灵泉寺僧侣也会每天盛出泉水供游客饮用。经化验,泉水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为天然矿泉之上品。

灵泉寺地外中亚带,全年气候温和,植物很好,是川中丘陵地区最美、最富饶的植物宝库,绿化面积达233公倾,森林覆盖93.90%现有乔木,灌木、草木、摅蕨类植物30个科,60余种,古柏600余株、麻椁树223株,黄椁树69个科,早已成为游人观赏之所,四方香客朝拜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的二、三、九月香会期间,四方信徒云集,热闹非凡。

据《舆地记胜》记载:灵泉山,隋开皇中,因大雾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释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号圣佛寺。北宋真宗赐名资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为灵泉寺。

在隋、唐、宋、明鼎盛时期,香火兴盛,西南各省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被誉为灵泉圣境、西方圣境,与南海普陀山齐名,已列入“中国名胜词典”。

历代高人也曾涉足灵泉,留下不少遗迹,清朝贤相张鹏翮诗称颂:“千载灵泉古道扬,唐朝名胜冠诸方。云龙野树藏山寺,风送霜钟到德阳。石佛阶前秋月冷,残碑亭下稻花香。霞杼直上高峰顶,万里睛空望帝乡。”

清道光二十三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到遂宁登上灵泉题署《香林德水》匾额。

宋代苏东坡对灵泉有赞咏曰:“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来不计年,玉斧劈开天地髓,金钩钓出老龙涎”,并于壁间大书“七泉”二字,后来不幸毁损,现立于灵泉寺大雄宝殿山壁上的“七泉”二字为今人仿书。

2008年6月9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夏长春和父亲夏先斗,到灵泉寺观音阁游览时,他们用随身携带的录像机和手机对着室内最大的观音塑像拍摄,夏先斗在回放录像时惊奇地发现观音菩萨的眼睛一直在动,时而眨眼,时而转动眼珠,朝气蓬勃,非常生动。

关于“七泉”民间还有传说

关于“七泉”之名的由来,民间还有传说:南宋宝祐六年,蒙哥汗率10万蒙古大军围攻合川钓鱼城,围城半年,久攻不下,于是急调纽磷领兵4万顺涪江而下,增援合川战役。纽磷率部途经涪江中游遂宁城东灵泉山下,被南宋遂宁守将杨大渊率军民3万余众在灵泉山据险阻击。

后来,3万遂宁军民被纽磷蒙古大军围困于灵泉山上二十余天,缺粮断水,伤兵呼号,战马哀鸣,士兵们只好以马尿止渴。杨大渊一边加强守备,一边带领士兵在灵泉山上掘井取水,可是,一连挖六口井,都是滴水不见。

绝望之中,杨大渊梦见一白衣少女对他说:“将军,五更天将明时,到山顶绝壁处去,如果看见那里有一株新插的杨柳,那么就从那里挖下去,掘第七口泉井,挖出石碑就可以见水了。”

醒来,杨大渊急忙奔向山顶,果见山顶绝壁之处,插着一株杨柳新枝。杨大渊叫来士兵,即刻在插杨柳处奋力掘井,深不到一丈,果然看见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北宋名士苏东坡书“七泉”二字。

士兵们抬出石碑,但见甘泉喷涌而出。军民顿时欢呼,战马饱饮甘泉,奋蹄扬鬃;伤兵以泉洗伤,即刻痊愈。军民振奋一呼,向山下杀去。蒙古大军丢盔弃甲,惨败而去,“七泉”之名由此得来。

灵泉寺分上,下两寺,下寺建于灵泉山麓,建有大雄殿、天王殿等十二殿堂。上寺建在灵泉山顶,有观音殿、祖师殿等九个殿堂,以及新建的观音阁寺内林木苍翠,清幽宜人,建筑宏伟壮观。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