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家谱《清玉牒》,揭秘康熙帝十四子被改名真相

对于康熙帝的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皇位之争,因为影视剧热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后来证实说,所谓篡改遗诏是后人杜撰的,但还是让大家对这两位阿哥充满了兴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四爷曾经因为雍正改过名字,这段历史就记载在清朝皇室家谱《清玉牒》上。

玉牒,是中国历代皇族族谱的名称,从唐代就有了,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清代玉牒分满、汉两种文本,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题准,每十年编续一次,在清代共编26次,民国后到1921年又修两次。分帝系,支系等。清代玉牒现存1070册,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

清代玉牒分别用黄、红色绫子做册籍封面,装帧华美、纸张考究,书法隽秀。在世的人名用红笔书写,离世的人名用墨笔书写。

顺治十二年(1655年)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生育过子女的后妃方可载入玉牒,就连皇后也不能例外。直到道光十七年(1838年)才规定,皇后有无子女均可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才可以载入。

据《清玉牒》记载,雍正皇帝名胤禛,他的十四弟名胤祯。读音相同。雍正即位后,为避名讳,其兄弟名字中“胤”均改为“允”。胤祯又因“祯”与“禛”字同音,改名“允禵”。

皇帝御览玉牒礼仪隆重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故宫,以示皇帝对清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

从北京运送玉牒到盛京要用20几天,动用马车40乘。由朝阳门出发,经烟郊、兴隆寺、天台山、深河等站至山海关,又经前屯卫、文桥、广宁等站到盛京。北京派出的官员至山海关交接后即行撤回。盛京将军派副都统等护送玉牒到盛京,将玉牒尊藏于故宫敬典阁。

光绪三十年(1908年)玉牒修成后,运送玉牒回盛京改为火车,经停天津、唐山、山海关、锦州,仅用4天。

玉牒现已列入中国档案文化遗产名录,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各一套。

责编:诸葛藏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