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反常炮轰王宝强有蹊跷 高层博弈转移视线?

【新唐人2016年10月20日讯】日前,中国电影明星王宝强离婚案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中共喉舌媒体新华社突然发文声讨王宝强,指其蓄意炒作离婚案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随后,《检察日报》罕见应战,叫板新华社,令外界颇感意外。有分析认为,头号喉舌新华社突然拿一个小明星的离婚案说事,其目的并不简单,很可能是文宣系“围魏救赵”转移公众视线的惯技,其真正目的,或是想要转移公众对当前重大政治事件的关注度。

王宝强离婚案引发两大官媒口水大战

10月18日下午,沸沸扬扬了近两个月的王宝强离婚案,正式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在上午的庭审中,王宝强指控马蓉有婚外情,并向法庭提交了证据﹔而在当天下午,马蓉反诉王宝强毁坏名誉案也开庭,马蓉否认了有关劈腿的指控。

这场离婚案吸引了一些陆媒到现场进行报导。同时,在中国大陆网路社交媒体上,这起离婚案也成为网民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第二天(19日),中共喉舌新华社突然发文批判王宝强,指其靠炒作家丑扩大社会影响“令人不齿”。文章以“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为由,指责王宝强发生家庭婚变没有低调处理,反而在微博和新片发布会上大爆家丑“毁人三观”。文章并借网友评论指控炒作家丑是一种“盈利模式”云云。

10月19日下午,另一官方媒体《检察日报》突然隔空“应战”,刊发《“自曝家丑”是王宝强的自由》一文,把王宝强的婚变诉讼案的意义上升到“有标杆价值”的高度,指该案的判决对公民行为的指引作用“不可低估”。

一时间,大陆的网路舆论再次沸腾。民间舆论出现一边倒力挺《检查日报》观点的趋势,许多网民表示法律的判决,才是影响群众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同时众网友纷纷发帖留言抨击新华社,指其作为中共头号喉舌,不去关注经国大事,新华社该评论的不敢评,反而放下身段对一个正面临婚变的小明星开火,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官媒对决有蹊跷 刘云山“围魏救赵”要救谁?

近日,多家中共官媒先后互相隔空掐架,颇为热闹。先是香港亲共媒体《成报》与大公、文汇两家公开对决﹔然后是中共喉舌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就“慢就业”的问题互相杠上了﹔这次是《检察日报》因王宝强离婚案公开与新华社打起了口水战。中共官媒这场轰轰烈烈的对掐戏码上演,引起了海外舆论的关注。

有舆论指出,近日连续发生的党媒自相掐架事件并非偶然,而是文宣系统某些势力祭出的“围魏救赵”转移公众视线的手段。

海外独立时政观察人士郑经纬表示,新华社作为头号喉舌媒体,拿王宝强这样一个小明星的离婚案来说事比较罕见,其表面看似在批评王宝强炒作自己的婚变,但实际上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在炒作,它起到了进一步推动这个话题升温的作用。

他指出,《检查日报》为这样一件无关宏旨的明星绯闻事件公开向党媒隔空叫板,也显得很不寻常,不排除是为了继续推升该事件的热度而上演的“双簧戏”。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有可能是想要转移或冲淡公众对某些事关政治局势的敏感事件的关注度。

近日,中纪委刚刚推出的系列大型反腐专题片开播后,吸引了众多国人关注的目光。此外,之前香港《成报》对中共现任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与刘云山的猛烈炮轰,也一直是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郑经纬认为,受到强大压力的张、刘等人,为了尽可能降低这场反腐风暴给自己带来的冲击,以及对某些尚未落马的“大老虎”、“老老虎”的冲击,从而策划上演了党媒炮轰草根演员的戏码。

据了解,中纪委在10月17日推出了系列大型反腐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这部专题片剖析了一些海内外都高度关注的高官典型案例,刚刚播出的第一集中就“猛料频现”,其中曝光的贪官奢侈腐化的生活细节和贪腐细节让人“大开眼界”,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效应。

海外有舆论分析称,这部反腐专题片安排在中共六中全会前播出,实际上是为六中议题“吹风”,显示北京当局正把反腐作为左右政治风向的标尺在运用。可以预见,之后专题片的每一集都有可能“引爆舆论场”,持续到六中全会召开,并“影响中共六中的舆论走向”,而这可能是有些高层不乐意见到的。

(记者唐迪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明轩)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